“半壁江山”,是上海国有资产之于这座城市的“市情”。
据2009年统计数据,上海市地方国有资产总量为12596.79亿元,全国第一;上海地方国资占上海国民经济的四分之一强,加上央企,上海的国资大概占二分之一。而上海经济另外的一半,大部分是外资,小部分是民企。
这个盘子,一度是“工业上海”的优势和招牌;但时过境迁,在“创新上海”的城市转型背景下,大而不活的资产反倒成为“负担”,以至于业界一度发出“做国企不如存银行”的感慨。
自2008年重启改革至今,上海国资改革方向已然明朗:“十二五”期间,上海90%的产业集团将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基本完成非主业资产的调整和有序退出,行业布局从70个行业收缩调整到50个,企业集团有效管理层及原则上控制在三级层次以内。
上海国资进退,不单是简单的取舍问题,更是技术和路径问题,无论是公众公司方向的资产证券化,还是董事会的制度设计,都是如此。而在此基础上,上海国资改革从来都被市高层寄予厚望,因为,只有这“半壁江山”转型了,这个城市的转型才有“腔调”。
国资证券化提速
2011年,再度被称为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关键年”。
新年伊始,上海国资委旗下上市公司交运股份、华域汽车、上海汽车等陆续因为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而停牌。上海国资整合潮再现。
自2008年9月《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上海一直在“开放性、市场化”重组的道路上向前迈进。截至2010年底,已实现上海国资证券化率30.5%,同时全年实现利润总额697亿元。
2011年,上海市国资的证券化率目标为:力争达到35%左右,涉及上市资产167亿。
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此前曾公开表示,上海国资转型对于上海经济的转型责无旁贷。“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进行突破,否则上海下一轮发展将缺少动力。”
对此,上海市市长韩正给出的目标是,上海国资资产证券化的比例要提高到40%左右,要形成3-5家全球布局、跨国运营的国资集团公司,形成5-8家全国布局、产业领先的公司,形成20-30家有主业竞争力的蓝筹上市公司。
这其中,最关键的便是提升国资的证券化水平。“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提高国资证券化率,是涉及上海国资改革根本的、基础的、长远的问题。”某上海国资研究专家表示。
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在谈到国资改革时曾表示,上海最终将实现80%以上的国资证券化,使国企成为真正的公众企业。
上海国资的重组掀起了本地A股市场一轮又一轮的“重组潮”关注,根据安信证券的统计,在过去5年内,进行过各种重组的37家上海国资企业平均录得了17%的超额收益。
不过,与之相对的是,重组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并未如预期充分体现,2010年,上海国资前5家企业,上汽集团、上港集团、上实集团、地产集团和电气集团的利润占了整个上海国资系统总利润的73%,前10家企业利润占总额89.8%。
盈利能力不高的背后,上海国资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国资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仍有待健全。
以国有资本退出为例,根据《若干意见》,上海国资改革将“推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资的调整退出”,收缩国资行业跨度,并压缩国企的管理层级。
在上海市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国资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后,有利于推动国资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起到转型引领的作用。
但实际落实时,国资委却面临效益和退出的两难抉择。2011年2月12日,经上海市政府批准,曾经热议一时的上海家化的改制方案最终落定为国资整体退出,但目前上海国资委旗下的大型企业集团中,仍有百联、锦江等属于“一般竞争性领域”范畴。
对此,上述国资专家表示,上海国资的“退”一方面要考虑国资产业结构的趋于合理,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退出的时机,“在股市高位时退出经营性国资,有利于取得更好的国资收益,而在股市表现糟糕时退出,则可能拖累股市。”
上海版国新公司:让国资“进退自如”
在努力完成“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以外,上海国资委在2010年3月还新成立了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由上海市国资委出资1亿元,进行国有股权的统筹管理和市场化运作。
在此之前,上海已经成立了国资运作的“双平台”——上海国盛集团与上海国际集团,分别主理上海产业类国资资产整合和金融类国资整合。而此次新的国有资本管理公司的成立,与前两者的区别在于主要着重于股权运作。
上海国有股权的流转,牵涉到上海国资本身服务地方经济的使命。按照上海市国资委此前的规划,上海将通过国有资本管理公司盘活国有资本存量,确保国资保值增值,在促进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为民资腾挪空间的同时,起到推动上海公益性事业的发展和弥补社保差额等作用。
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上海社保收支情况, 2009年上海养老保险基金实际缺口为91.86亿元,为此上海市财政给予了100.73亿元的补贴。而不久前上海两会中传出的消息指,2010年上海养老金赤字达110亿,高峰期可能达到300亿。
因此,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的成立被寄予厚望。公司于上海西郊宾馆挂牌成立时,市委书记俞正声及市长韩正双双到场祝贺。2011年初,上海市国资委副主任刘燮表示,新的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将主要探索形成有效的推动国资流动的形式,帮助上海国资更加“进退自如”。
但成立将满一年的国有资本管理公司一直颇为低调,并没有在此后的国资整合过程中“一显身手”,也让外界怀疑其能否发挥预期的作用。
对此,有接近国有资本管理公司的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3月挂牌成立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主要是考虑到成立此平台的必要性,而当时并未架构完成所有的具体运作思路,因此整体的运作设计目前仍在紧锣密鼓的展开中。
“目前已经基本确定了新的平台公司下,上海国资股权的运作将由国资委把握大局,平台公司下设的专业委员会确定企业具体的进退及持股比例,最终由平台公司的投资委员会等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三部分的框架。”上述人士表示。
为了配合国有资本管理公司工作的推进,2010年7月9日,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与上海国盛集团共同发起组建了“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2010年11月起,上海国资运营研究院先后赴海通证券、中金公司以及上海财大、上海交大等院校进行调研,探索国有资本股权流转与管理问题。
但目前国有资本管理公司何时能发挥其作用仍无具体时间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能说目前思路理顺了,也有了实质性的推进。”上述人士表示。
拿什么激励改革?
按照上海市国资委“十二五”时期的整体工作思路,“十二五”期间上海国资90%以上的产业集团将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产业集团90%以上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将来自主营业务。
此前的2010年,上海市已有上海建工、锦江股份等10家企业基本完成整体上市和核心资产上市。
另一方面,国资委仍在继续探索直接持股上市公司。刘燮表示,目前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国资委不能作为持股单位,上海希望积极地探索直接持股这一形式是否有利于国企的发展。
“随着国资证券化的推进,国资改革可能需要调整新的方式,但在现阶段,国资委直接持股是上海国资改革的特殊需要,也是有效的方式。”某国资改革专家向记者表示。
但无论是国企的整体上市,或者直接持股的探索,不可回避的问题便是集团公司一层将被取消,集团公司负责人等享受的权力将大打折扣,也成为整体上市改制推进的不确定因素。
“目前的上海国有企业前身大多是各委办局的下属公司,企业集团管理层本身也是局级干部,国资的整体上市意味着原有的利益结构必须调整。”复旦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晖明表示。
对此,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此前曾公开表示,上海国资最终80%以上都将实现证券化以及集团层面整体上市,成为公众企业,同时,上海国企的经营层副职任免权将交由董事会,并试行股权激励制度。
目前,上海市国资委已有11家产业类集团试点了董事会建设,共涉及35名外部董事。同时,上海国资委表示将以“成熟一家推进一家”的原则,落实企业股权激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