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陈”辞
应该着力于培植优秀的内资公司,让他们做出属于自己的中国汽车品牌。
汽车业纠结的事情很多,现时的一个焦点是合资自主品牌到底能不能纳入自主品牌范畴。
业内传闻,汽车业十二五规划,规定自主品牌乘用车要达到国内市场份额超过50%,自主品牌轿车国内份额超过40%。这个份额中就将包含合资自主品牌。
如果是这样,那么就只是政策在掩耳盗铃。因为现在的合资企业,基本上都还没有产品研发能力,而是外方的代工厂。所谓合资自主品牌,只是沿用外方老平台推出的低端车型,冠以新品牌。即使这个新品牌为合资企业所有,还是不能将之归为严格意义上的自主品牌。
如果政策和中方母公司要将这样的合资自主品牌作为扩大自主品牌份额的应急措施,那就只是一种政绩的忽悠,只会贻笑世界。实际上,应该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待所谓合资自主品牌,不要混淆在政治性的指标之中。
广汽本田是第一个推出自有品牌概念的合资公司。但广本这样做首先考虑到的是,在“后合资时代”以及下一个“黄金十年”,合资公司应如何发展。这是一种市场的考量,需要推出合资公司的第二个品牌来抢占市场。
所以,新品牌只是合资公司借助现有市场形象和实力,寻求新发展空间的市场行为,而不是“政策秀”。政策上不能简单地以这些品牌的推出,来衡量汽车业自主程度的高低。
业内担心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合资自主品牌将对内资品牌形成冲击。同样从市场的角度看,冲击的程度不会太大。现实的证据是上海通用自行研发的新赛欧,在更低的价格空间提高了销量,但即使挂着雪佛兰的标识,也并没有过多撼动内资品牌的市场。同样,未来的理念或启辰,也不能就将奇瑞、吉利、比亚迪致于死地,打起架来还是半斤八两。
现时政策和汽车集团的出发点,应该着力于培植优秀的内资公司,让他们做出属于自己的中国汽车品牌。像吉利收购了沃尔沃,沃尔沃就是中国企业的品牌,尽管它的故乡远在北欧。东风和裕隆合资的品牌,也是中国企业的自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