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全球观察

日本强震为我们梳理防灾体系提供契机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1年03月14日09:07

  日本地震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一方面应提高技术水准,加大地震预警系统的构建,同时对国民进行系统的生命与安全教育;另一方面还应完善抗灾机制,将灾难损失降到最低。

  此次地震被称作“日本历史上近1200年一遇的大地震”,对于经历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且正遭遇盈江地震的我们来说,面对这样一场全人类的共同灾难,自然有着刻骨的痛感和强烈的共鸣感。

  在悲戚之余,不妨梳理一番日本此次地震中耐人寻味的积极元素,一个细节是,在大地震发生前大约1分钟,数百万日本人就得知了地震的消息,从而较为秩序井然地逃到室外。平心而论,地震是个不可捉摸的怪兽,它的不确定性、突如其来性,使得预测成为一种难事,但难以预测不等于不能预警。日本地震灾害频仍,堪称世界上发生地震最多的国家,他们在地震预警方面已经有了颇为成熟的制度设计,比如他们有着世界上最好的地震预警系统。据报道,该预警系统是个由约一千个地震计组成的网路,覆盖全日本,可以觉察和分析震波,并在地震计预测震动强烈时发出警告。

  当然,日本对地震预警的制度设计,绝不只是安装地震预警系统,它包含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装备,比如应用地震预警系统,通过广播、电视和卫星数据传输系统来播发地震警报;再如,开发出“地震受灾早期评价系统”,这个系统储存了4级以上地震的灾难资料,一旦发生大地震,该系统在30分钟内自动算出受灾规模,以便政府迅速展开救援。二是建筑构造。众所周知,日本建筑具有独特的抗震性,它们一般都是木结构,而非钢筋混凝土结构,往往能抵抗强震,即便在地震中坍塌,砸到人体,往往也不会使人造成重伤。此外,日本把学校建设成最安全的避难所,居民的每家阳台上都有紧急逃生出口,每个社区周围都有躲避危险的场所,而市区里也有供人们避难的公园,这些地方都备有充足的食用品。三是安全教育。有媒体报道了大地震后这一场景:“几百人在广场避震完毕,整个过程,无一人抽烟,服务员在跑,拿来毯子、热水、饼干,男人帮助女人,跑回大楼为女人拿东西。3个小时后,人散,地上没有一片垃圾,一点也没有”。这一温情画面令人动容,在灾难面前,日本人之所以能如此保持冷静、从容、秩序感,表面看是因为他们承受了太多的地震洗礼,实际上是因为他们在平时接受了足够多的安全教育、防灾教育,这教育是国家的制度性行动,成为了每个国民的生活方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在应对地震时诸多可圈可点之处,正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珍贵经验。当然,他们在地震中的疏漏之处,也是我们引以为鉴的地方。我国同样地震较为频繁,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日本3·11大地震为我们梳理防灾体系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也为我们健全预警机制提供了良好契机,一方面固然应该提高技术水准,加大地震预警系统的构建,同时对国民进行系统的生命与安全教育;另一方面还应该完善抗灾机制,以将灾难损失降到最低,尽最大限度拯救更多的受灾人员。

  

(责任编辑:null)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