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人物 > 大人物

周文重:包容性发展是亚洲的共同课题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1年03月15日01:43

  今年4月,一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即将再度拉开帷幕。

  作为亚洲范围内高规格的非政府论坛之一,博鳌亚洲论坛在迎来自己10岁生日的这一年,将主题确定为“包容性增长”。

  为什么是“包容性增长”?在新的十年中,博鳌亚洲论坛将走向何方?博鳌亚洲论坛创立之初确定的推动亚洲一体化进程的前景如何?

  近日,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书面采访,就上述问题以及自己从驻美特命全权大使到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身份的转变等,作出了回应。

  第一财经日报:今年博鳌亚洲论坛的主题已经确定,是“包容性增长”,请你介绍一下这个主题确定的过程和原因。

  周文重:我们选择包容性发展作为2011年年会的主题,就是希望在亚洲地区倡导和推动更为公平和均衡的新的发展方式。

  所谓包容性发展,就是要使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利益和好处,惠及所有国家,使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益和财富,惠及所有人群,特别是要惠及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国家。

  其实,包容性发展这个观念并不是新近才提出来的,它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所提出的一个重要观念,而亚洲开发银行也就“包容性增长”进行过深入研究和分析考察。

  从亚洲地区的现实看,发展比经济增长问题更为突出,而如何实现包容性发展,则更为紧迫和重要。例如,2007年到2010年,全球经济在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情况下,平均增长速度为1.8%,而同期亚洲经济的平均增速达到7.57%,是全球经济增速的4.2倍,反映出亚洲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动力是巨大的。

  但是,如果具体考察就不难发现,亚洲地区的经济增长仍然很不平衡,亚洲各经济体自身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仍然很不平衡,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并未广泛地惠及所有国家所有人群,甚至由于多年的高速增长,产生了诸多新的不均衡问题。

  据预测,亚洲发展中经济体明年能够继续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平均增速将为7.3%,但是增长的不平衡会继续扩大。例如,亚洲各经济体明年的GDP增速,最高的可以达到11%,而最低的则只有0.8%,增速差距将近14倍。即便是经济增长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的一些亚洲发展中经济体,金融危机也给它们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而长期的负面影响。

  正如亚洲开发银行今年的年度报告所指出,虽然亚洲经济增长速度仍然较快,但是金融危机使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速度大大放缓,并给各国减少贫困人口的努力带来更多的风险和困难。

  因此,如何在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实现包容性发展,让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利益惠及所有国家,让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益惠及所有人,是我们亚洲地区各经济体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也是亚洲经济在实现多年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所面临的全新挑战。

  我们正是通过深入观察和思考当前亚洲经济发展的现实挑战以及地区发展的潮流,而选择了这个年会主题。

  日报: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已经10岁了,在这个新起点上,博鳌亚洲论坛的下一个十年将会怎么走?比如说,凝聚亚洲共识方面,亚洲经济一体化会否因论坛而提速?

  周文重:博鳌亚洲论坛过去十年的最大成就,是被广泛认可为全球探讨亚洲问题的首选平台和探讨新兴经济体问题的主要平台之一。

  今年我们的目标,是把论坛建设成为全球探讨亚洲和新兴经济体问题的首选平台,使人们在探讨亚洲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博鳌这个平台;在探讨新兴经济体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也是博鳌这个平台。

  因此,论坛今后工作的重点,在继续立足于亚洲的同时,要加大对新兴经济体的研究力度,争取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的领导人和工商界人士参与。本届年会在这方面将有重大突破。

  亚洲经济一体化,是博鳌亚洲论坛的宗旨。博鳌亚洲论坛的三位创始人和28个发起国相信,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强各经济体之间的合作,是亚洲各国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这一共识,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逐渐形成的,是支撑和推动博鳌亚洲论坛这10年发展的基础,未来10年、20年仍将如此。

  由于亚洲的复杂多样性,亚洲经济一体化势必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博鳌亚洲论坛的使命也因而是长期和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但却是极其重要和有意义的。近2000位政府领导人、企业领袖、专家学者和媒体精英,为了亚洲而走到一起来,这本身就是亚洲合作的象征,而通过论坛产生思想、凝聚共识、催生政策和行动,则是对亚洲经济一体化实实在在的贡献。

  在会议的组织上,今后我们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议题的设置更贴近企业的需求,安排更多的社会和民生议题,互动性更强,设计更多的小范围行业会议和政企对话。

  日报:从你作为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的角度看,海南乃至中国是如何通过举办博鳌论坛受益的?

  周文重:海南的受益是显而易见的。十几年前,博鳌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如今已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最知名的会议、度假、休闲、旅游胜地之一。每年4月,近2000位政府领导人、企业领袖、专家学者和媒体精英云集博鳌,使博鳌和海南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博鳌已成为海南的名片,由此产生的品牌效应,是不能用简单的数字和经济效益来衡量的。

  更重要的是,博鳌亚洲论坛给海南带来了全球最新的思想、观点和理念,海南通过博鳌,实现与全球同步。这一无形的价值才是最为关键的。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东道国和海南省人民政府为论坛筹建、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秘书长,我谨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日报:博鳌亚洲论坛4月即将举行,你心目中是否有一个衡量体系?办到什么程度就算是成功的?

  周文重:论坛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平台,是政、经、学术、媒体各界领袖对话、交流的高层平台。判定一个论坛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它能否邀请到足够多的高端人士和意见领袖,能否设计出富有新意、具有前瞻性的议题,能否创造出不拘形式、自由随意、激发思辨、催生灵感的对话和交流机会。

  日报:去年你接替龙永图成为博鳌亚洲论坛的秘书长,从外交部副部长、前驻美特命全权大使,到一个区域性国际组织的秘书长,如何看待这种身份的变化?

  周文重:论坛秘书长和职业外交官,在工作性质上有相通之处,都注重沟通,以增进相互了解、促进交流合作为宗旨,需要建立广泛的人脉。

  博鳌亚洲论坛是一个经济论坛,但也受到各国政府领导人的高度关注;我在担任驻美大使期间,处理的是两国政府间外交,但与经济界人士的交往,也是我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出任秘书长一职,在感受到挑战和压力的同时,外交生涯积累的经验、人脉、沟通能力,也给予我不辱使命的信心。

  但也有一些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驻美大使代表中国政府,处理的是中美两国的双边关系;论坛秘书长代表国际组织,协调的是亚洲、新兴经济体和世界各国的政、经、学术和媒体等各界人士。就个人而言,是从政府官员到非政府组织的负责人。

  这一转变,首先是转变思维,思考问题更多地从亚洲整体出发,了解亚洲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愿望和诉求;工作对象转向亚洲和新兴经济体;关注重点转向经济,企业界人士成为日常交往的主体。这些转变,从一定程度上也会改变个人的工作方式和风格。

  日报:你个人在美国工作生活接近20年,此番成为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是否会为今后博鳌亚洲论坛注入更多的“美国元素”?

  周文重:博鳌亚洲论坛是一个专注于亚洲的开放性的全球论坛。凡关心亚洲发展的人士,我们都欢迎参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发达经济体,企业和学术界人士参与年会由来已久。我在美国工作时间很长,与美政界、商界、学术和媒体的朋友交往甚多。他们对论坛抱有较大的兴趣,我也很愿意推动这些人士出席论坛。

(责任编辑:谢伟)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