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 2011年两会经济报道 > 2011全国两会经济报道最新消息

别拿“两高”堵了多晶硅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11年03月15日02:19

  “多晶硅行业并非高污染、高耗能。”3月3日,全国政协常委、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这种看法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人们认识上的误区。”

  刘汉元已经在多晶硅行业摸爬滚打了很多年。2007年,他斥资50亿元打造了世界级多晶硅生产企业——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设计规模年产多晶硅1万吨。这个大手笔当时让业界不大理解。

  曾有媒体报道,一些多晶硅企业对环境造成重大污染,也有业内专家质疑多晶硅生产的高耗能,从而对以多晶硅为重要组件的光伏产业的前景并不看好。多晶硅和光伏产业是否高耗能、高污染?

  大型、正规企业能做到无污染

  “有部分公众曲解了多晶硅。”刘汉元向《中国经济周刊》细说多晶硅的缘起。

  多晶硅是技术密集型产品,被喻为微电子产业和光伏产业的“基石”,它是横跨化工、冶金、机械、电子等多学科、多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是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太阳能电池产业的重要基础原材料。

  西方国家早就掌握了这项技术,并垄断了长达40多年。德国人上世纪50年代末就掌握了多晶硅技术,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半导体。他们对中国采用高度封锁策略,多晶硅技术既不转让,也不出售。迄今为止,我们的计算机和手机上的核心芯片几乎没有一片是“中国硅”制造的。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就在试图追赶这种技术。国家在相关研究院做了一部分投入,但由于当时的精细化工业水平有限,达不到相应的精度要求,大部分都很难做到全封闭循环运行,导致部分废气、废液、污染物的排放,也就是后来被诟病的“高污染”。

  前几年,多晶硅价格高企,利润丰厚,导致大大小小的企业都一哄而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于是,有些企业只要经济效益,不讲环保,废气、废液、污染物排放听之任之,造成“高污染”。前者是客观历史原因,后者有人为因素。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副秘书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光伏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高宏玲持有类似观点。高宏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据工信部调查,多晶硅生产本身并不是高污染行业,但是在生产过程中如果没有做好循环生产及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就极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据专家介绍,在制造多晶硅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名为四氯化硅的副产品,它会污染环境,由于其回收成本高昂,有些小企业根本无法回收。

  但对于大型、正规的多晶硅企业来说,实行全封闭管理,几乎实现零排放,也没有污染。“如果你到永祥多晶硅生产基地去看,全封闭运行,何来污染呢?”刘汉元欢迎记者实地探访。

  能耗产出远高于投入

  刘汉元认为,对多晶硅高耗能的认识也“仅仅是主观上的片面”。“大家只看到母鸡要吃饲料,但没看到母鸡要下蛋。我们要看投入产出比,而不仅仅看投入。”刘汉元说,从原料端来说,多晶硅的生产能耗很高,在工业制品中属于能耗产品最高的序列,但多晶硅做成光伏设备后产出更高,远远高于其投入。

  刘汉元向《中国经济周刊》进一步分析道:“每生产一公斤多晶硅需要消耗100度~200度电。就拿1000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来说,从多晶硅生产到光伏组件完成,全程大概要消耗2000度~3000度电,但在新疆这样日照时间长、日照强度好的地区,光伏设备消耗的电量一年就收回来了。光照差一些的地方也大约只需要2~3年时间。”

  “从比例来说,光伏产业投入1度电大概能生产10度~20度电。两相比较,你还能说多晶硅或者光伏发电是高耗能吗?前期耗电虽然多,但后期发出的电量更多。”

  他进一步说:“光伏发电设备架起来后,最短使用年限20年,最长可以达到 30年。从其全生命过程来说,前面2~3年就收回了前期投入的所有能耗,后面长达数十年都是默默在发电,不消耗石油、煤炭,也不排放CO2。这就是光伏发电的优越性所在。”

  国家洗牌多晶硅行业

  3月1日,《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下称《准入条件》)在工信部官方网站正式发布。根据工信部公告,该准入条件自发布之日起正式实施。这被业界认为将促使多晶硅及光伏行业洗牌。

  有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道,此举显示了政府净化多晶硅行业的决心,消除对光伏产业高污染、高耗能的质疑,从而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扫清障碍。

  “政府在关闸门。”该分析人士说,“前几年一哄而上了不少企业,《准入条件》指出,在政府投资项目核准新目录出台前,新建多晶硅项目原则上不再批准。”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29个省市区共有370家光伏企业,其中多晶硅企业80多家。《准入条件》将对原有企业进行甄别,“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线将被淘汰。”该分析人士说。

  根据《准入条件》,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投资中最低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每年3000吨的生产规模”是一道很高的门槛,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其资金需求大约在20亿~25亿元左右。

  这道门槛足以将那些可能会产生高耗能和高污染的小企业都挡在门外。这不仅净化了行业内环境,还将大大提高市场集中度,给行业主流公司带来利好。

  调查显示,截至目前,多晶硅产业计划投资总额达1340亿元,实际投资额为470亿元;已建成项目设计产能4万多吨,在建项目设计产能6万多吨。

  银河证券研究所分析师认为,《准入条件》主要解决了业内对光伏产业“高耗能、高污染”的质疑。只有解决了这个舆论争议,光伏产业的发展才能真正提速。

  “中国人在多晶硅技术上打了一个了不起的翻身仗。”刘汉元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不到5年时间,中国人就攻克了欧美高度封锁的多晶硅技术。2010年,中国产量占全世界1/3左右。这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事情。”

  “我们对多晶硅的认识要正本清源,别给多晶硅戴上‘两高’的帽子而贻误时机。当前是中国发展光伏产业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错失时机我们将追悔莫及。”刘汉元说,“如果多晶硅行业真的‘两高’,为何欧美发达国家要对中国死死封锁技术几十年,而且现在还一直在大力发展呢?”

  代表、委员众议

  全国政协常委、泰豪集团董事长黄代放

  在绿色建筑上盖“屋顶电站”

  目前,太阳能光伏应用有一个误区,认为一定要建在西部、农村地区。其实,城市每栋楼的屋顶就是太阳能应用的最好位置。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70%放在城市的屋顶,太阳能发电直接在楼内应用,多余部分还可传到公共电网。而我国大多应用在西部、甚至是沙漠,这样就会加大电网在传输上的损耗。

  通过建筑物,主要是屋顶和墙面与光伏发电集成起来,使建筑物自身利用绿色、环保的太阳能资源生产电力,这种方式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在绿色建筑上使用代表太阳能应用的光伏发电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际上最先进的用能方式,并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能源利用的发展方向。

  全国人大代表、晶龙实业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靳保芳

  扶优汰劣促光伏产业科学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光伏产品生产第一大国,超过95%的产品都被出口,国内使用率仅占4%,缺乏明确的行业标准和市场准入评价体系,制约着我国由光伏生产大国向光伏产业强国迈进的步伐。

  为推动光伏产业发展,建议国家成立光伏产业领导部门机构,在能源开发、供给、应用等多方面统筹考虑,编制适合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引导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尽快制定光伏产业的国家统一标准,扶优汰劣,对无专业人才、装备落后、技术水平低、有污染、落后产能的小企业,进行限制发展,从而使光伏产业走向科学发展的轨道。

(责任编辑:姜炯)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