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资本市场

日本地震冲击波蔓延 核电板块遭估值压力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1年03月15日06:08

  核心提示:中国核电建设非市场化行为,受国家审批主导,国家核电规划是市场需求预测的最重要依据。

  因地震引发的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事件所带来的冲击波已蔓延到国内资本市场。由于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引发A股市场对核电安全性的担心,相关核电类上市公司遭遇

当头棒喝。

  3月14日,沪深两市核电类上市公司开盘即领跌两市,全线大幅下挫。其中,东方电气(600875.SH)更是以30.52元的跌停价开盘,中核科技(000777.SZ)也以35.52元的低价跳空低开,早盘大跌8.29%。

  对此,长江证券分析师刘元瑞称,尽管日本核电泄漏事故由自然灾害引起,但出于安全性考虑,市场对中国核电发展的预期可能产生担忧,进而影响相关核电上市公司的估值。

  短期估值压力

  “从短期来,市场对核安全问题高度敏感,此次泄漏事件短期内将对市场情绪造成不利影响,不排除有杀跌动能的存在。”刘元瑞表示。

  截至目前,沪深两市核电类上市公司主要包括东方电气、上海电气 (601727.SH)、中国一重(601106.SH)、二重重装 (601268.SH)、中核科技、自仪股份(600848.SH)、东方锆业(002167.SZ)、沃尔核材(002130.SZ)、南风股份 (300004.SZ)等。

  截至14日收盘,上述核电类上市公司全线收跌。其中,东方电气和中核科技分别位列沪深两市跌幅榜前列,全天分别大跌6.02%和5.78%,收报31.87元和36.49元。

  本报记者注意到,尽管核电类上市公司全线大跌,但市场超级主力背后的动向却是大相径庭。

  大智慧资金流向表明,中国一重以45766.08万元的资金净流入高居核电公司资金流入榜首。此外,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南风股份三家公司也分别获得了主力资金逢低吸纳,全天分别净流入资金24404.97万元、1928.59万元、1457.73万元。

  不过,国信证券分析师郑武认为,此次大地震引发的核电站危机对核电产业的心理打击短时间难以消除。此外,我国核电发展的瓶颈还包括设备制造的产能不足、核电人才紧缺等等,若核电发展的速度过快将加重安全隐患出现的可能。

  “目前,核电设备制造板块的公司估值本身就处于高位,短期内缺乏安全边际。”郑武表示。

  大智慧资金流向也显示,中核科技当天资金净流出居首,净流出金额达4680.07万元。

  此外,二重重装、自仪股份、东方锆业、沃尔核材等四家公司也呈资金净流出状态。全天分别净流出资金1193.78万元、873.08万元、1883.53万元、1091.67万元。

  或冲击核电产业

  日本地震后,我国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表示,我国发展核电的决心和发展核电的安排是不会改变的,会在核电发展战略上和发展规划上适当吸取日本方面的教训。

  不过,华创证券分析师高利认为,短期来看,虽然事故原因仍需要具体研究,但是不可避免将对全世界的核电事业造成相当负面的影响,而各国政府对建设核电的热情也将因此受到巨大打击。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核电建设非市场化行为,受国家审批主导,国家核电规划是市场需求预测的最重要依据。目前,中国在运营核电机组达1082万千瓦,在建机组达3100万千瓦,已经接近2007年《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核电运行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的建设目标,此前市场一致预期核电十二五规划将上调规划目标。

  “目前,我国正处于核电规划的制定期,本次福岛泄漏事件很有可能在心理层面影响最终核电规划的目标。”国金证券分析师张帅认为。“从目前草案来看,中国核电2020年的总装机量在70-80GW,但是我们也不能排除在担忧情绪膨胀的情况下,短期内会对核电装机目标采取更为保守的规划。”

  “尽管中国核电站的运营并没有受到此次日本大地震的影响,但是对我国核电设备安全性的关注度和争论必然大幅提高。”

  “我们判断,以后各国对建新核电站将会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步调放缓是大概率事件,悲观估计信心修复期需3到5年的时间。”高利称。“截至目前,我国核电已确定开工建设的项目已经达到了十二五末期规划量,订单足够保证5年的生产。因此,已有订单仍能保证,但新项目将更加谨慎,步调放缓。”

  从历史上看,大级别的核电事故都会引起对核电安全的社会性忧虑。美国甚至在三里岛核电事故后30 年几乎没有建造过新核电站。三里岛事故以后,美国已经订货的核电机组停止制造,正在建造的下马,刚刚建成的机组不让运行;核安全标准更为苛刻,审批手续复杂,时间拖得很长,造成建设周期延长,成本增加令电力公司难以承受。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停顿后,近几年,美国的核能事业才开始复苏。

  “不过,从中期来看,随着事件慢慢平息,各国经济的恢复能源需求和环保压力双重挤压下,电力缺口问题将逐步显现,人们最终还是会将目光投向核电。当然,信心培育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而核电的性能最终也需要时间来检验,这个过程可能会长达5-10年时间。”高利预计。

(责任编辑:谢伟)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