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民生杂谈

消费陷阱升级,维权者何以应对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1年03月16日17:06

  今日社评 本报评论员 李星文

  又是一年“3·15”,央视照例推出了包含重磅打假新闻的电视晚会,而北京各都市报也纷纷报道了近来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典型案例。从林林总总的维权新闻中不难看出,一方面是制假售假者的胆量越来越大,比如说,谁都知道瘦肉精对人体健康有害,它就是能躲过层层监管,进入双汇这样的知名品牌的肉制品中;另一方面是原本假冒伪劣产品多是在监管的死角坐等顾客上门,现在则主动出击,布下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骗局,诱人入毂。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把山寨货、劣质品包装成优质正品的样子出售,这样的现象泛滥多时。不过,人们总觉得,只要自己不涉足那些假货层出的卖场,或者始终睁着警惕的双眼识别真假,就不至于上当受骗。现而今,仅仅抱定这样的宗旨已经不够了,因为不少卖场都是鱼龙混杂,而顾客需要做的也不仅仅是判定商品的真假。

  买东西,尽管出门之前已经在网上货比三家,选定了拟购的某款商品,可是在卖场导购员巧舌如簧的劝导下,顾客还是可能落入陷阱。看好的那款商品要么被说成华而不实,要么一试用就出状况。然后,就有一款性价比更“高”的商品出现。此刻,顾客之前所做的一知半解的功课已然无用,而导购员友好、诚恳、富于说服力的引导将彻底左右其头脑。等顾客买了导购员推荐的商品,回头再来检视其质量时,很可能发现花大价钱买了糟心货。然而,顾客在购货程序上却抓不到商家的把柄,只能是打落门牙自己咽。

  找工作,求职者需要做的不是一边展示自己的能力,一边判断对方的实力,当面锣、对面鼓地进行双向选择。他可能一上来就遇到一个没怎么费事就被对方特别认可的公司,而且公司提供的薪酬还很有吸引力。然后是繁冗的入职程序,报名要交费,面试要交费,体检要交费,想尽快开始工作还得备“见面礼”。等求职者用钱敲开一道道大门后,应聘“文员”的他得到的可能是一个保安的职位。搞投资,不是万里大造林,就是采摘俱乐部,投资小收益高,前景着实诱人。几万、几十万地投进去了才发现是“卷包会”,操盘者的办公地点人去楼空,实地勘察过的林场和农田已然荒芜。

  还有那些初时藏得很深,关键时刻显峥嵘的霸王条款:拍婚纱照,一次交费只有几张照片,想要底片还得花钱。办了美容卡,就别想中途退卡,否则已然享受的半价项目全部翻倍计算。想退打折的商品,不打官司办不到。想拿回租房的押金,除非房客住了多时后,屋里的家具比原来还新。绝大多数人都曾被霸王条款所苦,可是在商家挥的“最终解释权”面前,很多人都无能为力。

  在物质文明越来越丰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做法也有复杂化、技巧化的倾向。在商业道德和诚信意识不彰的大背景下,那种“简单粗暴”的骗术在悄悄引退,取而代之的是精心设计的、防不胜防的骗局。事先,他们或利用专业知识的不对等,或利用人心中潜藏的贪婪,通过谎言搭建的假象来把消费者引入局中。事后,他们或利用事先在协议上做的手脚,或通过维权必经的繁冗程序,来消磨消费者的耐心和斗志,达成不了了之的结果。原先,最精巧的骗局存在于天才编剧们创作的影视作品中,如今反过来,很多编剧都得向光怪陆离的现实学习,其中有些骗局是再天才的编剧也无法向壁虚构的。

  这种掌握了专业知识、心理学甚至深谙法律程序的老千,已不单是消费者靠自己的精明就能应对的,这需要监管部门、大众媒体和公众合力治理。既然骗子们已经专业化,打击骗子的监管人员也必须专业化,才能识破其中的窍门。更重要的是,他们还需加大执法的力度,把侵权者打疼罚痛。大众媒体则要亦步亦趋地跟进,把消费陷阱一一公之于众,给消费者以针对性的指点。而消费者们则要掌握更多的防骗知识,尽量避免上当,而一旦受骗之后不可耽于清谈和抱怨,而要通过交涉、投诉和司法途径来维权。如此三管齐下,当能有力地遏制花样翻新的消费侵权现象。

  

(责任编辑:null)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