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河南督导调查的农业部官员表示,只要是抽检自然会有漏洞,“瘦肉精”事件暴露出整个监管链条上的缺陷。(《新京报》3月20日报道)
在实际操作中,按百分之几的比例对生猪实行“瘦肉精”项目抽检,难免有“漏网之猪”。然而,据介绍,全国每年出栏生猪6亿头。应对这样庞大的生猪生产和供应量,实行全部检测或者高比例检测难度很大。所以,确保大规模生猪生产供应的顺畅,对生猪实行抽检势在必行。
况且,抽检是最为常见的检测方式,不仅用于“瘦肉精”检测,也通用于各类产品检测和管理工作中。如果说,抽检自然有漏洞,岂非所有实行抽检的产品质量都无法得到保证吗?
其实,抽检作为一种常规检测方式,以统计学原理为指导,具备足够的科学性、可行性、完善性。只要监管部门不走过场,严格执行抽检的程序和手段,并以检测实效为指导,适当调整抽检的比例、频率,“健美猪”躲得了初一也躲不过十五。抽检2%比例太低,不能调整到3%或者4%吗?一个月抽检一次频率太低,不能调整到十天或者半个月抽检一次吗?把抽检的方式当做天然漏洞,号错了“瘦肉精”问题的脉。
双汇公司作为品牌企业,与普通中小企业相比,企业管理相对规范,检测程序相对严密、科学,居然也让“瘦肉精”混进肉制品中,可见,监管不仅存在漏洞而且漏洞不小。
“瘦肉精”监管的最大漏洞,不在于抽检方式本身,而在于没有明确抽检的具体部门,没明确抽检失察的责任该由谁来承担。
□许晓明(媒体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