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人物 > 意见领袖

巴菲特之子自嘲为富二代:老爸给的不是金钱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朱汐
2011年03月27日08:47

   在中国的十几天里,从主流精英到最平凡的学生,他听到的问题也许反而是他得到的:对当今中国的解答。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1号楼,通往202教室的路上,彼得·巴菲特和他的书《做你自己》被印在易拉宝上,摆满了一路。

  活动7点开始。5点半不到,几乎所有座位都已经被书本占满。彼得来教室看了一眼,放弃了试一下大提琴演奏效果的念头,这个环节最终因为学生们无数的提问而取消。6点半,教室里已经被挤得水泄不通,晚到的学生或坐或站在通道和空地上。场面和所有的校园见面无异,充满好奇、冲动和渴望。

  孩子们渴望一场与美国“富二代”的对话。彼得显然也知道这一点,演讲一开始,他便戏称自己“Rich Second Generation”,尽管他更强调,股神老爸给他的财富是宽容和自由,而不是成堆的金钱。但孩子们不这么认为,他们始终围绕着一个让彼得无法解答的话题展开,那便是不可选择的父母,“我的父母没有那么多钱”,“我的父母没有那么开明”,“我的父母不允许我……”,他们强调着“你的人生不可复制”。其次是社会差异,“我的努力赶不上城市生活成本的迅速攀升”,“我也热爱音乐但不一定有你的机会”等等。

  彼得不是来提供解决方案的工程师,他用微笑和鼓励去化解这些难以正面回答的问题,试着让孩子们用另一个角度去悦纳自己,放开手脚去“做”,而不是对未来忧心忡忡。倘若深究下去,这便是所谓的中西差异,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易受外界影响而无法独立的人生和整个社会的大环境造成如现场一般的局面,而彼得只是用自己的经验去告诉他们,“想好了自己喜欢什么,就去做吧。”

  他对那个因为考研失利而几乎泪洒当场的男孩说,“你能够站起来坦露你的困境,证明你是有勇气、有志向的。”他的搭档,见面会的主持人徐小平拥抱了这个男孩。散场后,这个男孩跑到休息室门口找徐小平,“我可以去你们新东方实习吗?”

  也许这是彼得乐意看到的改变。中国的孩子们充满了迷惘,是因为他们的教育中缺少自我认知和肯定。缺乏行动的勇气,则是因为从小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误的沉重代价让他们习惯了随波逐流。渴望不平凡却被迫平庸,现场获得提问机会的每个人都情绪激动。

  彼得获得的不完全是认同,一位自称“爷爷的爷爷就是穷困农民”的学生一直都用冷酷平静的眼光看着不远处的彼得,频频摇头。因提问而得到的赠书,他连包装都懒得去拆开。这些都是彼得暂时无法理解的中国。尽管他童年的家中就有了中国的雕花窗棂,为了了解中国专门买了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的《追寻现代中国》,但面对这些仿佛被压得喘不过来气的孩子们,他的努力也仅仅局限于善意的鼓励。

  在中国的十几天里,他见过无数的“上流”人士,一顿顿的饭局和家宴中,他与时尚主编、投资客们见面,与浙商的富二代们对话,接受网络、平面、电视等各种媒体专访。然而从主流精英到最平凡的学生,他听到的问题也许反而是他得到的:对当今中国的解答。

(责任编辑:姜炯)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