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商业评论

“谎”盐实为“慌”盐 监管最忌“严打”论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作者:胡东辉
2011年03月27日10:27

  日本核污染没有漂到中国,但蝴蝶翅膀的扇动显然已经波及中国。

  中国多地发生抢购食盐风波,股市也风起云涌,以云南盐化为代表的盐业股遭遇“过山车”行情。事后舆论一片哗然,纷纷要求追查“幕后黑手”,给予最严厉的打击。情绪化的言论因为有了浓厚的正义色彩,

一时成为主流声音。但平心而论,盐业股的短命投机行情与A股市场所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投机炒作没有任何本质区别,舆论的义愤填膺奉行双重标准,给常态监管贴上“严打”标签,这是不可取的。

  事出有因适用常态监管

    “抢盐风波”属于社会性事件,有人说是谣言引发的,这并不符合事实。事实上,不仅灾难地日本出现抢购风,周边一些地区和国家也出现了抢购,甚至遥远的美国和加拿大也抢购碘片,把这都归之于谣言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这实际上是人类自我预防的一种应急反应,当然其中也带有很大的从众跟风性质。但这属于正常反应,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这么大范围的恐慌性抢购风不是谁随便造一个谣言就可以煽动起来的,而把这顶帽子扣到股市炒家的身上,那就完全不靠谱了,也太抬举他们的能量了。

  中国的“抢盐风波”之所以能刮起来,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人们对以后数月内供应的食盐还能不能买心中没底,担心被核污染;二是几乎在一夜之间食盐突然脱销,加剧了人们的恐慌心理。危机加脱销助长抢购风,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应对措施,一方面迅速出手查处囤积居奇哄抬盐价的不法商家;另一方面紧急向市场大批量投放食盐,在短时间内从限购过渡到敞开供应,迅速化解了“抢盐”危机。这里面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我国实行盐业专营制度,商家囤积居奇哄抬盐价属于违法行为,因此可以采取行政手段加以制裁;二是食盐脱销属于市场问题,那就必须采取大量供应的市场手段来解决。手中有盐心中不慌,这是最关键的。

  在这场“抢盐风波”中,股市炒家其实并没有特别出格之举,炒家的所作所为与过去非典甲流爆发时炒作生物医药股、地震时炒作抗震救灾概念股如出一辙。之所以这次引起舆论的口诛笔伐,是因为“抢盐风波”来势凶猛,影响到了社会稳定。炒家炒作盐业股自然会对社会的恐慌情绪推波助澜,但事出有因,炒家本身并没有造谣的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当食盐敞开供应以后恐慌不再,盐业股的炒作便立刻偃旗息鼓了。如果炒家的炒作存在违法违规之处,这是一个常态监管问题,该怎么查处也应该保持常态,并不需要“严打”。

  精准“潜伏”无可厚非

  事实上,监管部门对盐业股炒作的常态监管并没有放松,深圳证券交易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一直密切监控任何股票的异常交易行为,一旦发现涉嫌违规交易行为,我们会立即采取相关措施,同时,上报主管机关查处。浙江证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对当地证券营业部的调查发现,游资都是在高位时买入,第二天下跌时清仓卖出,属于“高价加仓,割肉清仓”。这次盐业股炒作实际上是失败的,一些盲目跟风的投资者推波助澜,并最终因自己的非理性而蒙受损失。

  有媒体认为有先知先觉的炒家提前“潜伏”盐业股,迹象是15日云南盐化成交量由前一交易日的2195万元猛增至9323万元,表明游资开始暗中建仓。果真如此,那说明这些炒家对事态发展的判断相当精准,预见到了食盐可能会紧俏,功力不俗。至于后来食盐由紧俏演变为空前的“抢盐风波”,这恐怕也出乎这些炒家的意料之外。“谎”盐实为“慌”盐,是人们的一种紧张心理造成的。真有什么人蓄意造谣吗?实在是莫须有,到现在也没有查实,抓的两个人都与股市无关,是常见的网民发帖和微博转发。“严打”论其实还是寻找替罪羊的传统思维在作怪,精准“潜伏”本身无可厚非。

  盐业股的“过山车”行情也提醒中小投资者,对一些概念炒作要保持理性,不能盲目跟风,否则就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重大损失。过往很多概念股的炒作大多是短命行情,有些炒作凶猛的也不能长期维持。去年11月的海南概念股炒作不可谓不凶猛,结果还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对于诸如此类的概念炒作,常态监管确实需要严密监控,因为这种依靠资金优势进行纯粹的概念炒作对市场的危害比较大,保持高压态势可以让炒家有所收敛。

(责任编辑:姜炯)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