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全球观察

利比亚战事彰显美国货币危机魅影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邓心
2011年03月31日13:55

  “每天看利比亚新闻,除了同情当地无辜民众外,我更忧虑美国货币危机有可能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城乡经济研究院副主任钟永生表示,美国涉水这场“打不起”的战争,后果有可能“很严重”。

  早在2009年,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就一直警告,美国将在2012年前后爆发货币危机,“美国政府一直都在空谈,希望美元的价值再回升。但实际上,美国的债务越来越多,越会造成美元的继续下跌,也只能继续下降。我只想告诉大家,一定不要买美元。”

  次贷余孽未消

  尽管艰难,但美国还是坚决将手中的军事指挥权移交北约,美军在利比亚“烧钱”的举动早就超出了美国人忍耐的底线。有报道说,美军在利比亚3天的行动已经花费了纳税人数亿美元,而这一数字仍在攀升。

  事实上,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阴影并未走远,因为“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并未发生根本的转变”。这种只是用印发更多的货币 “解决”危机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继续透支世界的未来。

  当美国深陷危机时,美联储(Fed)开动印钞机,大量增加货币供应,利用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制造通货膨胀,通过美元贬值,迫使持有美元的世界各国分担美国人的金融救援成本和财政刺激的成本。而由于美国政府面临巨大财政赤字,奥巴马不得不推出一系列预算开支法案作为权宜之计,其中也包括削减国防开支。

  就在不久以前,美元还是投资者在各种动荡形势下的首选货币。但在日本和中东地区相继发生罕见的负面事件后,美元指数仍在2009年的低点附近徘徊。瑞银(UBS)方面表示,美元丧失避险工具地位的罪魁祸首,是市场担心美联储可能试图在全球经济前景不佳的情况下推出第三轮定量宽松计划。

  深究上次危机形成的原因,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乃始作俑者。低利率政策致使流动性泛滥,银行信用无节制地扩张,使得政府、公司和家庭的负债不断攀升,美国经济靠借钱维持了多年的繁荣。现在,美国人借钱依然只有两个渠道:一是发行债券,向自己的子孙后代借;另一个是在国际上出售美国政府债券,向中国等贸易顺差国家借。

  一个是战争,一个是继续印美元,这两个途径指向的其实是同一个目标:美元贬值,物价上涨,而这对世界经济而言是个巨大的考验。

  金银油发飙

  受到利比亚等地的局势动荡刺激,国际油价连续上涨,国际金价逼近历史最高纪录。行业研究机构GFMS预计,得益于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以及低利率所带动的投资需求,金价今年有望实现连续第11年上涨,且平均涨幅将达20%。

  战争历来都是驱赶资本的最有效手段。自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波澜起伏,曾经从30美元每桶涨到147美元每桶,然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又从147美元每桶回到过33美元每桶。如果单从原油价格的变化来看,现代战争对原油消费预期的影响至关重要。从短期来看,利比亚战事将加大美国政府发行债券的速度,美元的需求量会增加,短期内增大美元的流动性。但长期来看,美元面临购买力的下降和汇率的进一步走软。战争的结局到底将会如何谁也无法预料,但对于未来东西两半球经济的影响却是不尽相同。

  首先利比亚战争推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将给工业化国家造成负面影响。利比亚战争比近在眼前的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事件对中国的影响更为巨大,利比亚战争将会影响中国的整个生产要素的成本价格,对中国这个依赖传统能源并处于产业加工链下游的制造业大国提出了挑战。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2.5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上涨46%。5年间,中国几乎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也越过了50%这一国际警戒线。输入性通胀的阴影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来得都更强烈一些。

  中国仍需警惕

  此次战争对整个国际市场影响意义深远,一旦陷入持久战的泥沼,将会进一步推高石油及天然气的价格,使得全球经济继续步入大宗商品上涨、货币贬值的“怪圈”。在这期间,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市场将继续面临较高的输入型通胀,市场对于“加息”的预期趋于一致。而现在的困境在于:经济动力并没真正的恢复,特别是实业资本并没有真正寻找到新的动力,但生活成本上涨和生产成本上涨却几乎可以与2008年的高点相比。

  高油价还将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增速。瑞银证券发布的报告指出,由于2011年原油价格高于原先预测,中国出口增速因美国及日本经济增长的下调而降低,将2011年中国GDP增速预测下调0 .3个百分点,并将2011年外贸顺差预测下调400亿美元。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日本的地震还是利比亚的冲突,对中国的生产体系都会产生冲击。”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预计,这两起突发事件可能导致中国2011年GDP增速下降0.5-1个百分点。

  美、日大力推进的“量化宽松”,目的都是刺激实业复苏。实业资本缺钱就要求货币政策继续宽松,但是,由于物价成本上涨和资产价格上涨,又迫使我们必须紧缩信贷政策,这是一个令人纠结的矛盾。

  更有专家指出,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逼近,当成本价格被推到高峰再也不能推动的时候,全球性的灾难就会来临,货币政策埋下的危险,或将酝酿更大的经济灾难。

  作者系本报特约金融评论员

(责任编辑:谢伟)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