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产业经济 > 房地产

亚太置地亏本抛盘 太保接手逆市进军地产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姜燕
2011年03月31日14:07

  3年前,以44.38亿元接手世纪商贸广场,如今却以44亿元抛售,亚太置地做了一次亏本的投资。

  而接手世纪商贸广场的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太保”)则因此而创造了一项纪录:沪上险资投资商业地产的第一大单。险资第一大单绝非偶然现象:目前有5

000亿元的险资正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介入地产投资。

  亚太置地亏本甩卖

  世纪商贸广场是一幢40层高的甲级写字楼,总建筑面积为9.83万平方米,邻近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2004年7月开始对外营业。

  去年底,太保正在向亚太置地(Asia Pacific Land Limited)洽购位于上海长乐路近常熟路的知名写字楼“世纪商贸广场”的消息频传。日前,有消息称,太保已以44亿元购得该项目。

  时代周报记者向太保投资者关系小组求证时,相关人士并未予以否认,并一再强调用途是自用物业,“收购事宜董事会很早就已通过,具体交易行为什么时候完成则需要确认。”

  而亚太置地的官方网站印证,世纪商贸广场已于3月成功出售。官网显示,亚太置地于1994年成立,在亚洲开展房地产投资业务,目前管理的资产高达42.5亿美元。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此次交易是将人民币转换成美金进行离岸交易,执案的是美国对冲基金公司D.E. Shaw & Co.,这家公司的资金管理规模高达280亿美元。雅士铂(亚洲)有限公司总裁杨咏诗表示,选择离岸交易主要是为了避免限外、税务等一系列问题。

  2005年,李嘉诚旗下的和记港陆以3亿美元的代价向母公司长实及和黄收购世纪商贸广场100%股权。2008年5月,和记港陆发布公告称,与亚太置地旗下公司签订协议,以44.38亿元人民币出售世纪商贸广场,转手之间预计收益为21亿港元,不到三年的时间价格翻番,一举创下了上海甲级写字楼单体项目整购历史上的最高总价纪录。

  如今,不到三年的时间,亚太置地为何又选择将该物业转手?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刘争表示,李嘉诚选择了一个高点抛盘,大赚了一笔,而亚太置地接手的价格过高,基本上可以看做是亏本的投资。

  “三年前的44亿元折现到现在也就值35亿-36亿元,资产价值亏了8亿-9亿元,租金收益不到10元/平方米/天,而且不可能满租,出租率在80-90%,一年租金收入3亿元左右,其中还要去除运营管理成本,每年实际收益可能只有1亿-2亿元,租金收益完全没办法弥补损失。而且其盈利前景不明朗,这两年上海甲级写字楼市场供给量比较大,今年上海有100万平方米的写字楼入市,因此,租金很难有上涨空间,收益更加有限。亚太置地可能要持有几十年才能收回成本,抛售的话,这笔资金可以去做收益率更高的投资。” 刘争说。

  亚太置地官网上显示,其核心投资原则也符合这一说法,即减低投资价值下跌风险,定期进行检讨,找出最佳的放售时机和出价最理想的买家,赚取最大利润。

  世纪商贸广场附近的东海广场,2010年卖到了6.5万元/平方米,地理位置比世纪商贸广场稍好,而此次太保购入世纪商贸广场的价格折合5万多元/平方米,因此,刘争认为,太保目前接手的价格比较合理,“投资基金与险资有非常大的差异,能承受的收益率不同,亚太置地的资金不可能全是自有资金,有财务成本,必须保障一定的高收益,而险资的成本比较低,实现年化收益率4%左右就可以了。而商业地产投资回报一般在7%-8%,因此对太保来说还是有吸引力的。”

  5000亿险资进入商业地产

  2010年9月份,保监会9月初发布的《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和《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正式打通了保险资金进入不动产投资和股权投资的两大渠道。

  事实上,险资打着“自用”旗号购置大面积优质办公物业的行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2009年4月,太保就曾以自用名义购入投资性物业,以22亿元收购了位于北京金融街的丰盛大厦;平安财险也曾与瑞安建业达成协议,以7.18亿元收购成都中汇广场二期项目“自用”;人保集团与北京西城区有关单位签下了40亿元意向书,买下首都时代广场。

  但盛世太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立民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险资进入地产领域是一个缓慢过程,涉及公众利益,受监管的程度比较高,不会贸然进入,往往是进两步退一步。

  一位业内人士直言,“短期来看,险资更愿意进入的领域就是商业地产,价值相对比较低,没有泡沫,可以带来长期稳定收益,每年资产升值做入报表很漂亮,跟外资相比,可能持有时间更长,更愿意长期捂着,对投资回报要求没有那么高,只要保持固定收益率,甚至只要保值就可以了。”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保险资金可用余额达5.04万亿元,按10%的上限计算,保险资金进入不动产领域的资金上限可达5000亿元左右。但是,目前官方披露的数据,并没有看到很多险资进入商业地产。

  刘争称,险资开闸后,有些大宗买卖需要谈判考察决策,今后险资可能会成为大宗交易的主要买家,相对外资来说更有优势,外资有限外令,在收购大宗物业上有很多限制条件。 “但不一定非得局限大宗交易上,过去3-4年,商业物业交易额总共才4000多亿元,险资一年就可能有5000亿元,而目前很多一线城市的持有型物业比较稀缺,开发商已普遍选择持有商业物业,不会往外卖,导致可供险资操作的大宗交易不会太多。险资虽然主动出击找项目,但往往难落地。”

  因此,除了直接购置优质物业外,险资正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介入地产投资:一、资本市场介入地产股,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在做资产投资时,都曾选择房地产行业;二、收购地产企业股权,2010年1月,中国人寿所持远洋地产股份比例由16.57%增至24.08%,跃居第一大股东;三、投资养老地产,合众人寿投资80亿元建设合众人寿健康社区,中国人寿则在河北廊坊斥资100亿元购地超万亩拓展养老社区项目;四、变相收购地块,中国太平2010年12月斥资2.16亿元购入深圳福田燃机电力公司30%股权,该公司原用作设置燃气发电机的地块,将计划发展作高端产业用途,中国太平坐享地块的资本增值潜力及租金收入潜力;五,保障房建设,太保成为上海保障房建设首批试点,以10年期债权投资计划方式融资40亿元,用于上海地产集团投入的约5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责任编辑:谢伟)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