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吴中珞
点滴细水汇聚成流,竟成江海澎湃之势,中国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趋势日渐明晰。
双汇“瘦肉精”事件后,双汇集团在其职工大会上宣称,将在公司每个年屠宰150万头的屠宰厂后面配套建设一个养猪场,规模50万头,约占屠宰量的30%,其余60%从
社会规模化养猪场购进,10%从养猪合作社购进这只是整个生猪产业规模化的一个缩影。事实上,现在很多省份的农民因为亏本已经不养猪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年出栏上千头的养猪大户乃至规模化的养猪企业。散养农户渐稀少
江西省泰和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该县农民一般都自家养猪,部分用来卖,部分自己吃。不过,该县一位农户告诉记者,他家已经有五六年不养猪了,并且全村乃至全乡都极少有人养猪,因为养猪不赚钱,顶多只能赚点人工费。云南省陆良县马家镇和河南省许昌县榆林乡一些原来养猪的农户也向记者表示,因为亏本现在已经不养猪了。安徽绩溪的一些农户每年还会饲养一两头猪,但也只是供自己食用,很少售卖。
不仅散养农户在退出养猪业,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养猪大户也正在从该行业撤离。
牛老板曾是江西省吉安县的一位养猪大户,养过10多年猪,每年出栏生猪3000多头,但从去年开始他就不养猪了。“刚开始养猪的那几年还有些赚头,但最近五六年不赚钱了,”他表示,养猪的利润都被“两头”吃掉了,一是上游饲料成本高,二是下游屠宰场打着统一屠宰的旗号统一收购生猪,将收购价格压得很低。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课题组的一位成员向记者表示,散养户的存在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与技术基础之上的。土地流转与种植业生产方式、工业化进程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生猪品种结构变化及生猪疫病都对生猪的养殖规模结构形成较大影响。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限制不断放松,农村种植业的规模化生产比重不断上升,农村中小块土地的经营方式被逐渐打破,生猪散养的基础也就逐渐消失了。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和工业部门转移,农村劳动力不再像从前那样充裕,在农村务农的农民会减少在养猪上投入的精力。
另外,在消费需求的推动下,目前我国生猪养殖品种以三元杂(杜长大)及二元杂为主,地方猪种所占比重不足10%。国外的优良猪种虽然具有生产效率高,瘦肉率高的优点,但对防疫、饲养管理技术的要求也较高。因此,目前的国外猪种更适合于在技术力量较强和管理水平较高的规模化养殖场进行养殖,而不适合于散养。所以当国外猪种在中国占主导地位时,散养户养猪的成本会比较高,会促使其退出市场。以外来猪种为主的品种结构和生猪疫病的爆发,共同导致生猪养殖的“规模经济”特征越来越明显。
规模养殖大行其道
在此背景下,国内养猪企业在摸索着各自的规模养殖之道。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养殖企业是广东温氏集团,该公司2009年的上市肉猪为345万头,其他规模较大的有雏鹰农牧、新五丰等。
据了解,广东温氏集团的模式是由公司将饲料、仔猪、药品出售给农户,由农户进行养殖,育肥后根据约定价格进行收购,实现规模养殖;公司对农户提供统一供苗、统一采购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等服务。
雏鹰农牧的模式则是公司与农户紧密合作,公司为农户提供场所、饲料、生猪、药品等养殖必备物资,并为每个由13到15个农户组成的单元场配备3个专业技术人员、统计员、门卫等公司人员,为每个综合生产场配备一名场长。农户根据养殖成果获取收入;公司通过租赁零星土地建设养殖场,农户在公司养殖场内进行养殖,实现“分散养殖,统一管理”。
记者在雏鹰农牧第一养猪出口基地办公楼楼顶看到,该养猪基地每两栋猪舍之间有间小屋,这是负责这两栋猪舍的农户的饮食起居之处。出于防疫需要,记者不能进入养猪场内参观。雏鹰农牧副董事长侯五群介绍说,外地人要进入养猪场,需要事先隔离三天。养猪农户一般需要在养猪场里呆上三个月,直到其所饲养的生猪出栏,如果要出去的话也只能在附近,并且出去一趟不能超过6小时。
作为雏鹰农牧创业初期的合作农户,66岁的翟广勤见证了雏鹰农牧养猪模式,也实实在在地赚到了钱。这位老人2009年已在生猪养殖基地附近的村庄盖起了一座两层高的砖房,盖房的10多万元都来自他在养殖基地养猪的收入。如今,他已将与雏鹰农牧签订的合作合同转让给了儿子儿媳。
据悉,雏鹰农牧与农户的合同是一年一签,到期续约。现在还有不少农户在排队等着加入雏鹰农牧的养猪场养猪,因此出现了有农户以2万元的价格倒卖合同的情况。
新五丰的生猪养殖则采取的是从源头控制的自有生猪生产基地以及“公司+适当规模小农场”模式,公司现有自有生猪生产基地11个,全部采取从饲料原料采购、饲料生产、种猪、仔猪、育肥猪饲养全程控制的自养模式。新五丰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公司采取的“公司+适当规模小农场”模式中,农户仅负责代养,收取代养费,仔猪、饲料、兽药、全过程的技术指导和销售全部由公司负责,公司按重量与农户结算。
她表示,未来生猪养殖还是应参照先进国家的经验,以大型养殖企业自养模式或中小猪场与大型养殖企业合作按其标准养殖模式发展生猪养殖,散户及单个小猪场逐步退出。
据上述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生猪产业研究人士介绍,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0年,发达国家的猪场减少了80%~90%,养猪场的平均规模扩大了13倍,养猪场的主体规模在向1000~10000头的趋势发展。不过,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统计,目前我国生猪养殖场的养殖规模普遍较小,2008年生猪出栏约6.1亿头,而年出栏5万头以上的规模养殖企业合计出栏数占全国总出栏数仅约0.64%,这不仅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同行的规模化水平,也明显落后于中国家禽养殖业5%的规模化程度。
中国不同规模生猪养殖企业占比及代表公司
年出栏规模 年出栏量全国占比(%) 主要企业
100万头以上 0.3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40-99万头 0.3 河南雏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海口农工贸(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
20-39万头 0.3 广东长江食品有限公司等
5-19万头 0.1 河南省黄泛区农场、江西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5万头以下 99.00 河北衡水老白干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高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
合计 100.00
数据来源:中国畜牧业信息网、相关公司信息
作者:吴中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