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公司报道 > 要闻快报

外资风电春寒料峭?苏司兰进退徘徊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1年04月12日04:57

  “苏司兰已经确定要退出中国了。”一位风电行业内人士绘声绘色的描述,“内部消息说已开始裁员了,天津的工厂打算卖给华锐风电(601558.SH),双方目前正在洽谈价格。”

  如多数人所知,虽然2010年中国风电市场增势依旧迅猛,却并非是苏司兰在中国发展史上值得称

道的一年。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的统计数字,苏司兰2010年新增装机容量约为199.85兆瓦,在中国风电新增装机排名中位列15。尽管普遍有抱怨认为,外商近两年在中国出售风电设备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但2010年维斯塔斯和歌美飒还是分别以约892.1兆瓦和595.6兆瓦的新增装机容量排名第6和第8。

  相比之下,2009年苏司兰的成绩是新增装机容量293兆瓦、排名第9位。这年,维斯塔斯和歌美飒的成绩分别为608.75兆瓦、排名第6和276.25兆瓦、排名第10。

  “无论是基于集团的长期战略考虑还是中国分公司的目前现状,苏司兰都肯定不会退出中国市场。”苏司兰政府与公共事务部熊浩辰说。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分析认为,苏司兰进入中国已经有6年左右的时间,在中国的持续投资超过了30亿美元,这些沉淀下来的巨额资产要想在短期内处理完毕,一方面手续比较复杂,另外其会遭受大量的资产减值损失。

  他认为,华锐风电购买苏司兰厂房的可能性也不大。“目前国内一些风电整机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并且产能的规模较大,布局也日趋合理,单纯扩大产能兴趣不大。”

  但对于熊浩辰来说,临危受命的空降CEO何耀祖是让他吃下“定心丸”的关键所在。这名2010年12月1日新上任的香港人,是苏司兰首次启用华人担任中国区CEO。

  零部件或将从国内采购

  在上任中国区CEO的第27天,何耀祖代表苏司兰参加了国家能源局召开的风电发展座谈会。当日,在北京国宏宾馆2楼最大的一间会议室内,密密麻麻的坐了200多人,主持会议的是时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

  彼时,这位推动中国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使得风电产业迅猛发展的局长即将“退役”,但仍不忘关切的询问到场的风电企业代表,“现在风机的价格你们能保证盈利么?”

  张国宝此言的背景,是两个月前的国家特许权招标中,设备供应商每千瓦的报价首次跌破4000元。其中,金风科技(002202.SZ;02208.HK)1.5兆瓦的风机报价仅为3850元/千瓦。

  “能够盈利。”几位国内设备企业纷纷点头回应。

  这让何耀祖多少都感到难以置信,“从价格上来讲,我们目前跟国内的厂家相比确实没有优势。”但他也清楚的意识到,要扭转苏司兰在中国市场上的颓势,仍旧依靠固有的模式显然是不行的。“我们有必要降低自己风机的价格,尝试进一步加大本地的供应链比例是不错的选择。”

  事实上,苏司兰生产风机的很多关键零部件都来自于自己或者其所控股的公司。一些同行们认为,这是苏司兰这家印度公司“过于保守”的表现,因为他信不过其他厂家,更不愿意让零部件的供应量制约了自家产量。

  “我已经跟总部沟通好,他们要放手让我去做。”何耀祖说。他上任前曾与图尔西·坦提有过一次交谈。对方问何,“你吹得那么好,能不能做给我看看?”

  在何耀祖看来,这表示双方已经就“放手拼搏”一事达成共识:只要质量符合要求,何将在中国寻找零部件商作为合作伙伴,为其在天津的组装厂供应部件。“中国的风电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供应链已经比较成熟,能够达到我们的质量要求。

  2006年成立的苏司兰能源(天津)有限公司,一期注资6000万美元,于2007年投产运行。其位于天津高新工业园内,占地面积为25万平方米,年产能为1000兆瓦。在过去的4年里,天津工厂只为中国市场组装整机。

  “但我们准备把在天津组装的风机出口到巴西去。”对于何耀祖来说,这部分业务并未见得会带来多少盈利,但是产量增加之后,所带来的生产成本的摊销,可以使得苏司兰的风机在价格上多具有一些竞争力。

  升级版歌美飒模式

  2011年1月22日,在中国风能协会组织的风能新年茶话会上,国内各家设备生产商的决策人们齐聚一堂,连少在公开场合露面的华锐风电董事长韩俊良都“坚持”到晚宴结束,何耀祖却连茶话会都没参加完就匆匆闪人。

  何受了一点“刺激”。在当日的茶话会上,风能协会主任秦海岩公布了各家企业上报的业务数据。在每项指标所公布的排名为前15的厂家中,新增装机容量一项,苏司兰排名倒数第二。

  “去年大半年没有舵手领航是一个原因。”何耀祖坦言,“但在中国办事不能太教条,我们需要改变一下营销策略。”

  何很快意识到,歌美飒在中国与本地开发商一同开发风电场的模式确实可行。这家来自西班牙的风电企业,凭借这种合作模式,在农历正月十四,与中广核风力发展有限公司和中国华电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分别签订联合开发300兆瓦风电项目的协议。歌美飒抢到了中国市场上兔年第一单生意,这两个项目同时还将为其带来600兆瓦的风机销售业绩。

  “我们之后在中国也将采用这种模式。”何耀祖介绍,苏司兰将在中国开展工程、采购和建造(EPC)商业模式。“我们准备找国内的企业一起成立一家合资企业。”

  不过,在他的构想里,这个企业将是“歌美飒模式”的升级版本。“中国的风电开发商都在积极开发海外业务,苏司兰希望可以助他们一臂之力。”

  苏司兰已在32个国家开展业务。何耀祖称“前几天,图尔西·坦提董事长召集了苏司兰全球各大市场的CEO来到北京,向很多家国内的电力开发商承诺,每年提供给他们100万千瓦的海外项目。”

  而苏司兰还承诺,这100万千瓦的项目,可以由中国风电业主企业绝对控股,也可以是相对控股、苏司兰参股;100万千瓦的项目可以是在一个国家,也可以是分设多个国家。“我们提供‘煮熟的鸭子,”何耀祖一再表示。他所要求的“回报”也很明确,“中国人都讲感情的,我们在国外支持了业主的发展,业主在国内也照顾下我们。”

  命悬价格竞争

  听起来,这将为风电行业内的“双赢”新增一个典型案例。但一些悲观情绪的人们认为:苏司兰可能很难实现这样的承诺。

  实际上,虽然曾经贵为风电装机容量全球排名第三的风电机组供应商,苏司兰却一直被质疑有“风之子”之称的图尔西·坦提已经在2008年底的经济寒风中被吹倒。

  “说到底,苏司兰还是一家印度的公司,在西方发达国家能不能说上话都不一定。”前述风电专家告诉记者,“显然后者才是中国风电开发商的主要目标。”

  这并非苏司兰所受的唯一争议,一家风机制造企业的销售经理并不明白,在中国主流机型为1.5兆瓦和2兆瓦的既成事实下,苏司兰天津工厂为何要执意生产2.1兆瓦和2.25兆瓦的风机,并把它定为主打机型。

  然而,眼下对于何耀祖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应对国内风机不断爆出的跳楼价。“2010年,风电增速首次从前几年的翻番增长回落到62%,而2011年国内风电市场将进一步确立平稳增长的趋势,预计全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在1800万千瓦左右。”李胜茂分析,“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逐渐显现,会促使国内兆瓦级风机价格再下降10%左右。”

  “现在优胜劣汰已经开始显现苗头了。”中节能的一位风电人士预计,“今年年底会有一批私营企业扛不住率先出局。如果不做转型,明年年底可能有一些国有企业也受不了了。”

  何耀祖也意识到“抱在一起”才更有力。他选择的合作对象是Repower,这家德国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海上风机制造商,产品有“风机中的劳斯莱斯”之称,曾因报价过高和主控端服务器所在地的分歧错失上海东海大桥项目。其在2007年被苏司兰收购,苏司兰持有它91%的股份。

(责任编辑:谢伟)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