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昨日从部分国家级高新园区了解到,由于“新三板”扩大试点的具体办法和试点园区评审政策有待明确,各地具备条件的国家级高新园区尚未开始向有关部委递交申报材料。
一家国家级高新园区的相关部门领导对记者表示,该园区以及所在省市的人民政
府都已经就争取首批“新三板”试点出台了相关办法和配套的支持政策。但是目前监管部门还没有通知各地园区报送材料,这主要是因为扩大试点办法和试点园区评审办法还没有明确。制定资格认定办法和风险处置应急预案是目前有志于加入“新三板”首批试点的国家级高新园区所要做的首要工作。其次,各地园区还在积极制定各种支持政策,鼓励企业为进入“新三板”挂牌做好准备。这些政策包括从改制到挂牌全程的资金奖励和一些税收、企业用地方面的优惠。
在资格认定方面,各地园区主要参考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做法,即运作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完善,500万元以上净资产,存续两年时间等。不过,为了争取首批试点原则,有关园区在内部把握上可能会提高门槛,以保证首批挂牌企业的质量。
全国目前共有80多家国家级高新园区,此前有报道称,其中15~20家有望进入首批扩发试点范围。这些园区中有很多在2006年中关村科技园区股份公司进入代办转让系统时,就已经开始做相关的准备。其中有部分园区曾在2007年向中国证券业协会推荐挂牌企业,一些企业当时通过了预备案。
不过,2008年上述工作一度停滞,此后证券业协会不再进行“新三板”挂牌企业的预备案。2010年,“新三板”呼声再起,一些经济发达省市重新向监管部门争取试点资格,并在监管部门要求下,着手企业资格认定和风险处置方面的制度、组织准备。
由于时间延宕较长,2007年通过券商尽职调查的高新园区推荐挂牌企业,现在不得不再次请来中介机构,重做财务审计和尽职调查工作。一位拟挂牌企业负责人对记者坦言,这些工作必须一把手负责,相当耗费时间精力,对于尚处在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而言也是一种不小的无形成本。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尽快明确“新三板”扩大试点的政策和办法,以便试点尽快启动。
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看,目前在争取“新三板”试点方面,园区比企业积极。很多企业观望的原因有两方面:较为成熟的企业可能更希望直接在创业板、中小板IPO,“一步到位”;而那些尚处在成长早期的企业,由于人员紧张、创业事物繁重,也很难有精力顾及“新三板”挂牌所需的改制和辅导、中介尽职调查等工作,因而积极性不高。
今年1月,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会议上明确,推进场外交易市场建设,扩大“新三板”试点将是今年证监会八项重点工作之一。“两会”期间,“新三板”扩大试点也是有关资本市场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按照监管部门的工作思路,“十二五”期间将分步推进场外市场建设,首先在国家级高新园区内试点,待制度体系形成和稳定之后,扩大到全国范围内具备条件的股份有限公司。上个月,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目前扩大试点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积极稳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