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林海燕:让低碳建筑成为环境的“过滤器”

来源:中国投资 作者:赵沛楠
2011年04月14日16:03

  专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林海燕

  工业产品要想达到10%-20%的节能效果并不容易,但在建筑领域通过综合的节能技术措施,则能够达到50%-60%的节能效果

  文/本刊记者 赵沛楠

  当全球气候变化使得“低碳”概念深入人心的同时,“低碳城市”作为城市可持续

发展的有效模式开始为各方所推崇。其中建筑,作为城市赖以存在的载体,其发展模式关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因此,在低碳城市建设中,贯彻可持续理念的绿色节能建筑对低碳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不管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或是营造低碳生活,都离不开建筑的身影。

  其实,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林海燕看来,无论是“绿色”“低碳”,还是“生态”,其理论核心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以低碳生态城市理念为指导,以绿色建筑发展为契机,推动城市生态文明水平不断进步。

  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林海燕这样说:“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为人们生活、生产和其他的社会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为了提供这样一个合适的环境,建筑注定要消耗大量的材料、能源、水,也注定要排放二氧化碳。因此,在低碳经济的框架下,建筑应该扮演的角色“节省:节材、节能、节水,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其中节能或者说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最重要”。

  城市载体 能源“黑洞”

  对于城市与建筑来说亦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环保型发展模式。建筑节能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然趋势

  《中国投资》: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建筑领域面临怎样的节能形势?

  林海燕: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的中国仍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之中。随着经济和工业的发展,在过去20年里,每年的城市人口总数都会上升1个百分点。到了2009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已占总人口的46.6%。庞大的城市人口仍保持稳定增长,如此迅速的城市化脚步让中国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中扮演的角色日益关键。在未来20年里,中国如何平衡城市化、工业化与减排指标、资源紧缺的冲突,如何在大量新城市移民涌现的情况下建设低碳环保的绿色建筑满足城市需求,已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快速的城市建设使得大量资金流入建筑行业。2010年,中国向新建筑项目投入逾1万亿美元,并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头号建筑大国。到2020年,中国将占到全球建筑业的1/5,高于目前的14%。

  庞大的投资造就了数以亿计的存量建筑。目前我国既有建筑达400多亿平方米,同时,每年新建16亿-20亿平方米。然而,我国大部分建筑消耗的能源还是比较多的。

  我国每建成1平方米房,排放0.8吨碳,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建筑贡献50%,我们所有建筑节能如果都能达到70%标准,可以减少2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航空业停业5年。但截至2009年底,全国绿色建筑仅2000多万平方米,不到既有建筑面积的0.05%。

  根据2010年中国能源整体消费状况显示,去年中国能耗增长5.9%,已成为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大国。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下,未来中国能源供应瓶颈将难以避免。

  工业产品要想达到10%-20%的节能效果并不容易,但在建筑领域通过综合的节能技术措施,则能够达到50%-60%的节能效果。看看国内的一些大型建筑,每年要“烧”掉成百万、成千万元的能源费用,就知道国内的建筑节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1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与建筑来说亦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环保型发展模式。建筑节能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然趋势。我们现在所说的建筑节能,主要是指降低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能耗,而绿色建筑则覆盖建筑全生命周期,包括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及拆除过程,希望能够以最节约能源、最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尽量降低环境负荷,同时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空间。

  之所以强调全生命周期,是因为在这整个行业中20%的排放是在建筑时产生。而楼宇在使用时需要的能源和产生的排放是80%,毕竟,大楼存在的时间比它建造的时间要长得多。

  《中国投资》:针对建筑节能的紧迫形势,我国进行了哪些努力,目前成效如何?

  林海燕:建设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建筑节能工作,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是以1986 年发布第一部民用建筑节能行业标准为标志开始的,到目前为止,建设部已经颁布实施《民用建筑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下一阶段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

  通过采取标准先行、先易后难、先新建建筑后既有建筑、先住宅建筑后公共建筑、从北方向南方逐步推进的策略,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建立起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从建筑的新建、改建、扩建,逐步推行到既有建筑的改造;从单一的居住建筑向公共建筑领域推进。同时,建筑节能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经历了从节能30%-50%再到65%这样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整合技术促节能步伐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更新、淘汰应该建立在更好地整合目前实用技术的基础上

  《中国投资》:建筑节能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单纯受制于技术层面的制约,接下来要做的是什么?

  林海燕:必须看到,节能建筑发展到今天,技术相较此前已经大有进步。但新技术和新材料不完善,认可及推广周期相对比较长,投资回收较慢。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更新、淘汰应该建立在更好地整合目前实用技术的基础上。

  节能建筑的出现,显示出国家对节能环保理念的逐年关注,同时也大大促进了更多环保新材料的研制以及新工艺的提升。但这些绿色新技术、材料的推广程度和普适性却值得进一步讨论。

  在绿色建筑的设计领域,根据设计方式往往被划分为两类:一种是在传统的技术基础上,按照资源和环境的要求,共同改造重组形成新的适用技术;另一种是把其他领域的新技术,如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按照要求移植过来。

  从技术水平上来看,可将简单技术和常规技术归类为普及推广型,高新技术归为研究开发型。但从我国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因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技术和材料不太完善,新技术或新材料认可及推广周期相对比较长,投资回收较慢,因而不可能把整个节能建筑的发展建立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在实际建造中更应该以常规适用技术为主体。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更新、淘汰应该建立在更好地整合目前适用技术的基础上。

  与英美等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最大特色是“节能为本”,即如果节能指标不达标,参评绿色建筑将被一票否决。因而一味追求高新技术、照搬发达国家的既有技术,不仅会拉高成本,还可能违反最大限度节约资源的原则。

  因此,在建筑节能技术的研发设计中,建设者们还应当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环境资源,以规划、设计、环境配置的建筑手法来改善和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建筑有效地成为环境的过滤器和调节器。

  《中国投资》:作为一个产业关联度相当大的行业,您如何看待下一个5年间建筑节能所带来的投资机会?

  林海燕:建筑节能产业是房屋建筑产业的组成部分,是房屋建筑产业这一集合中具有“节能”这一特点的子集。建筑节能产业的发展,不仅表现为自身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及自身规模经济、社会化协作而引起的产业化水平的提高,而且体现在“节能子集” 占“建筑全集”的比例不断扩大。

  与建筑节能联系较紧密的部门为建筑材料业,包括建筑本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玻璃及门窗产品等,,其次是采暖、空调照明等设备制造业,再其次是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受建筑节能拉动较大的行业还有化学工业、采掘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建筑节能增加1亿元的总产值,整个社会总产值将增加接近3亿元,可见建筑节能投资可以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拉动其他行业发展的作用非常巨大。

  约束性指标规范行业秩序

  “低碳建筑”只不过是突出了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结果,并不是一个完全新的概念

  《中国投资》:节能减排标准的不完善曾经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建筑节能行业的发展,目前此项工作有何进展?

  林海燕:推进建筑节能减排,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与技术标准是关键,需要将直接涉及能源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建筑技术进步的内容作为强制性条文,在推进节能技术的同时,充分发挥节能减排标准的技术保障与引导约束作用。

  2007年1月,由原建设部和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国家标准,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建筑功能中节能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建筑节能工作已由设计阶段迈向工程施工及验收阶段。

  随着近几年我国绿色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关于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的标准规范研究又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及其相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指南》《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绿色施工导则》《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等标准规范、技术指南5项,开发“绿色建筑评估软件系统”和“绿色建筑评估数据库软件”两项软件,实现了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条文的自动解析,以交互方式实现了系统的自动评估,完成了规范项目的数据库管理,在评估过程中起到对规范的普及作用和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引导作用。

  落实比概念更重要

  “低碳建筑”只不过是突出了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结果,并不是一个完全新的概念

  《中国投资》:目前,随着“低碳城市”建设的深入,“低碳建筑”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您对此有何看法?

  林海燕:自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后,建筑领域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低碳建筑”。建筑节能工作和绿色建筑是否需要用“低碳”来重新定义,是否需要用“低碳建筑”来代替“节能建筑”“绿色建筑”?我看倒不一定。

  建筑的“低碳”或者说“低碳建筑”可以用两个不同的范围来界定,如果界定为“降低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恰恰是建筑节能自然而然的结果。如果界定为“降低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二氧化碳排放”,则是绿色建筑实践自然而然产生出结果的一部分。

  “低碳建筑”只不过是突出了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结果,并不是一个完全新的概念,在如何减少建筑的碳排放上,“低碳建筑”这个概念并不会比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带来更多的实质性措施。

  科学问题需要严谨的科学方法,不必为追赶潮流而去发明新名词、新概念、新理论。否则,顺着强调“低碳建筑”这条思路走下去,接下来就会出现低碳建筑的设计方法、检测方法等等。不仅不会给建筑的节能减排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反而会影响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的深入开展。

  近几年,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大力推动下,绿色建筑实践开展风生水起,而降低建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并不需要“低碳建筑”的提法,不需要对正在有序进行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做大的调整。当务之急是,为了与“低碳经济”相适应,需要量化我国强制实施建筑节能和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所产生的减排效果。在技术层面,需要制定一个如何计算建筑碳排放的科学、统一的方法和标准。

  

()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