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
《纲要》确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以及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和森林蓄积量等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要求,明确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影响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重点任务
文/本刊记者 杨海霞
“应对气候变化”将成为“十二五”规划中的一大亮点。近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接受《中国投资》专访时表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单独一章内容列入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凸显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性。
国际谈判任务艰巨
《中国投资》:今年还将召开南非德班会议,您能否介绍一下国际气候谈判的形势?该如何把握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形势?
解振华: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客观事实,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4次评估报告,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摄氏度,未来100年还可能上升1.1-6.4摄氏度。科学界普遍认为,工业革命以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引起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全球酷暑、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各国的现实威胁,要求减排温室气体的呼声日渐增强。各国加强合作,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已是大势所趋。同时,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新领域,我国未来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已经进行了近20年的谈判,先后形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等成果,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会最后形成了《哥本哈根协议》这一政治文件,去年坎昆会议形成了《坎昆协议》这一阶段性成果。尽管坎昆会议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要完成国际谈判,达成各国都能接受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任务还十分艰巨。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我国已经不可能像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一样无约束地排放温室气体,必须从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受害者。据观测,近几年中国平均气温升高了1.1摄氏度,气候变化导致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近几年我国先后遭受了夏季高温和冬季多年不遇低温侵袭,部分地区发生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持续性特大干旱,多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近10年,我国因极端气候事件造成的年均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元,年均死亡2000余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需要,也是对人民负责任的表现。同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并没有根本转变,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能源资源紧张成为未来发展的一大瓶颈。从能源资源消耗强度看,目前我国已是世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不仅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我们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继续以粗放型发展和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推进现代化,不但我国能源资源支撑不住,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也极其有限。
“十二五”:绿色低碳发展
未来10年,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完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将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中国投资》:您能否介绍一下“十二五”规划中,针对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哪些要求和任务?
解振华:“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即将审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是未来5年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十二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之一。《纲要》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单独列为一章,与“十一五”规划相比,可以看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十二五”时期的位置。《纲要》确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以及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和森林蓄积量等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要求,明确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影响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重点任务。
《中国投资》:“十二五”规划设定了碳强度下降指标,您能否谈谈实现这些指标应从哪些方面着力?
解振华: 目前,各国都意识到需要朝着建设低碳社会转变,通过技术创新,构建更为可持续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从而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和增加就业创造更多机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大势所趋。为落实我国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新增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等具体指标。实现这些目标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我想重点应从以下3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快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过去那种拼速度、拼数量的发展方式导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是不可持续的。我们要改变片面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发展理念,把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成果的一项重要标准,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次编制“十二五”规划,各地提出的未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都比较高,经过有关方面做工作,目前各地也都意识到粗放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有的地区主动调低了发展速度。
二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既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也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要通过政策调整和体制创新,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由偏重于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
三是加快形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低碳技术和产品研发应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清洁能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加强生态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逐步形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能源、工业、交通、建筑体系,在全社会倡导低碳消费模式。
《中国投资》:您认为未来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可能会面临哪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解振华:“十一五”期间,我国基本完成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但这个过程非常艰难。未来10年,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完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并通过这一目标的落实,推动我国的绿色低碳发展,将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比如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问题,“十二五”规划《建议》已经明确提出,如何抓好落实,既保证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合理需求,又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值得好好研究。又如在分解落实“十二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标方面,不仅要分解到地方,也要研究如何有效分解到行业和企业,并参照国际经验,通过制定行业减排目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再如利用市场机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但目前我们面临的困难还比较多,各方面条件尚未完全成熟,我们要加紧开展相关的能力建设和制度设计,同时加紧开展试点示范工作。
应对气候变化:制度先行
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1-2020)》
《中国投资》:今后国家发改委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解振华: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十二五”时期,加强制度和能力建设是一项重点工作。
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编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1-2020)》,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争取尽快报批,用于指导全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同时,也要抓紧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工作,为使工作走向法制化轨道奠定基础。
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支撑作用;会同财政部门,共同研究加大气候变化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提高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保障能力;结合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加速培养专业人员,提高编制地方和行业排放清单的技术能力。
积极适应气候变化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中国投资》:您谈到,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也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如近年来的极端气候事件带来重大损失,那么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应有哪些应对举措?
解振华: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于气候变化已经和将要带来的影响,必须采取适应性措施,减轻其造成的损失。
“十二五”时期,适应气候变化要特别重视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在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重点项目评估和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为此,应抓紧制定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明确适应气候变化的原则、目标和重点任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坚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推进适应气候变化,从长远战略的角度,使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结合起来;坚持重在预防,加强对气候变化影响规划的研究,做出科学预测,建立危机管理体制和防灾体系,做到防患于未然;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资金和技术条件、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等特征确定必要的适应性措施;坚持广泛参与,在适应战略和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评价过程中,加强沟通和协调,强调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参与。同时,要加快适应技术研发推广,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沿海、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水平;加强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预防,减少灾害损失。
《中国投资》: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有哪些举措?
解振华: 应对气候变化已逐渐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潮流。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经济增长迅速的发展中大国,日益成为国际多边机构开展国际合作的重点。目前世行、亚行、欧洲投资银行、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多边机构和法国、德国、英国等国都已与我们建立了顺畅的合作渠道,开展了多项应对气候变化合作项目。气候变化也正在成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南南合作”的重要内容。今后我们将组织和引导各地,进一步加强国际务实合作,把国际社会的资金、技术和经验引进来,增强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高低碳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要把地方和企业一些好的做法、经验推广出去,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