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经济茶座

抗通胀不能光靠一味紧缩

来源:投资者报 作者:华强
2011年04月18日03:03

  评估当前全球的经济态势,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说就是:通胀加剧,货币紧缩。至于中国的情况,其节奏就更是快了半拍。

  可以看出,中国高层抑制通胀的决心是坚定的,不过办法还很单一:紧缩货币。在4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次要求“要切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

政策,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因素”。

  不能否认,当前的通胀与前两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货币投放过猛有必然关联,但其主要的因素,还是成本推进型通胀。现在,一味地去强化货币政策的紧缩力度,对解决这类通胀可能会适得其反。

  紧缩货币不含糊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回归稳健。尽管央行一再表态,稳健并不意味着紧缩。而随着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密集出台,旨在防通胀、防过热、防资产泡沫的政策叠加已呈现明确的紧缩信号。

  今年3月25日,央行年内第三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也是去年以来第九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现在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20%的历史高位,这不能不说有点吓人。

  至于利率水平,4月6日第4次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25%。从数字上看,这不能算高。在最近的一次从紧货币政策时期,也就是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一年期存款利率也还在4.14%。不过千万别忘了,当时的美国联邦基金基准利率(美国最重要的利率指标)还在4.50%的水平,现在却在0.25%。

  央行的货币紧缩,在公开市场操作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4月12日,央行在公开市场发行650亿元一年期央行票据的同时,还进行了规模为1400亿元正回购操作,总计2050亿元资金回笼量,创下了年内单场操作的最高纪录。

  尽管3月份的CPI数据国家统计局还没有公布,但大家一致的预期在5.2%左右。所以,央行的紧缩仍然还在“前赴后继”,收货币、紧流动性忙得是不亦乐乎。

  现在的流动性真的泛滥到了还在推高CPI的程度吗?我们观察一下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加权平均利率就会发现,从2008年初到现在,其利率曲线明显呈现出一个“U”字型,现在的加权利率水平接近3%,已经超过2008年上半年2.5%的水平。也就是说,目前的市场资金状况,与2008年上半年从紧货币政策时期相比,其紧张程度已有过之而无不及。

  央行的紧缩,在资金层面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成本推动型通胀

  然而遗憾的是,国内的通胀水平还是居高不下。

  用政策的滞后效应来解释,那是自欺欺人。最为核心的问题是,目前的通胀,更多是成本推动、国际输入造成,对需求拉动的通胀效果明显的紧缩货币,对抑制现在的成本推动型通胀,效果难以明显。

  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只有隐蔽的通货膨胀,没有公开的通货膨胀,隐蔽的通货膨胀就是有钱买不到东西,但价格没上涨。改革开放以后,公开的通货膨胀出现了,但迄今为止以前的都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只要财政闸门、货币闸门一关紧,CPI马上就下来了。

  而此次与以往不同,属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第一是原材料价格上升、成本上升;第二是农产品价格上涨,推动生活费用上涨;第三是用工成本上升,民工荒已是愈演愈烈;第四是推进城镇化,地价房价在涨,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简单说,造成今天中国物价上涨的压力是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而不是需求旺盛所导致的结果。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经济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当前,受自然灾害、地缘政治以及国际金融市场投机的影响,全球能源、资源和农产品价格联动上涨,原油、黄金不断创出新高,都在进一步加大中国社会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压力。而这一切,单单靠中国紧缩货币,似乎很难改观。

  小心矫枉过正

  历史上,我们的宏观调控从货币政策来说,无非就是松、紧的一次次转换。

  在几次大的宏观调控中,1989年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1993年再次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中国CPI达到8%,不得不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此后,美国出现了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中国不得不于2008年底将货币政策从“从紧”调整为“适度宽松”。

  央行决断货币政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松后必紧,紧后必松;小松小紧,小紧小松;大松大紧,大紧大松。曾任银监会副主席的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对中国货币紧缩历史这样总结。

  现在,宽松之后猛踩刹车,似乎还是老调重弹,也是对当前通胀居高不下的一个交待。不过,在成本拉动型的通货膨胀面前,央行祭出的紧缩手段,恐怕是难以行得通的。紧货币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味紧缩还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莫大的伤害。

  紧缩之下,银行信贷利率水平不断水涨船高,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借贷成本远在10%以上。中国最富活力的经济群体,日子并不比金融危机时过的舒服。遏制通胀,一味紧缩货币并非良方,“杀鸡取卵”最终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当前,最根本的还是解决货币配置的问题,而不是解决货币超发的问题。即使货币存在超发,但是在目前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面前,通过提高货币配置的效率来缓解货币超发的冲击会显得更加有效。否则一味紧缩,很可能伤及经济,抗通胀的成本也将十分高昂。

  也许,多给企业减税而不是加息,才是抗衡成本型通胀最有效的办法。

(责任编辑:王博)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