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金融评论

王亚伟们该不该有自己的账户?

来源:投资者报 作者:尚志科
2011年04月18日03:16

  2011年是中国基金业13周年,也是开放式基金诞生10周年。

  4月8日与12日,在上海与北京分别举办了一场基金业高峰论坛:“首届全球基金峰会”和“第六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年会”。两次论坛的话题中心,都围绕着《基金法》修改。

  “今年基金业年会内容比往年更丰富,原因可能是今年《基金法》的话题更容易引起大家共鸣。”一位参加过历届基金业年会的基金业资深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主持人调侃到,还有个原因可能是监管层领导没参会,所以基金公司老总更能畅所欲言。

  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本次北京论坛上深圳基金公司的老总要比北京“积极”。除了做主题演讲的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外,演讲名单上的其他三位北京基金公司老总,并未出现在会议现场。

  最勤奋的老总,当属交银施罗德总经理战龙,上述两次论坛他都参与了圆桌讨论,而他上任才两个多月。

  解决利益一致性问题

  此次基金业年会的主题是“基金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范勇宏在演讲开始,重点指出了过去理财市场的变化,从公募基金一枝独秀到多元化。

  目前,四大群体与公募基金一道组成了多元化的理财市场:一是阳光私募。目前有1600多只,管理的规模上千亿;二是银行理财产品。2010年银行发行理财产品近1万种,发行规模大约是7万亿元,比2007年1万亿元翻了7倍;三是券商理财。目前资产总规模有1500亿元,如果实行备案制发行会提速;四是投资性保险、PE股权基金等。

  理财市场从一枝独秀到群雄荟萃,公募基金的劣势也随之而来。

  公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不同行业的相同理财产品,有不同的监管标准。“特别是对于股票型产品、高风险产品标准不一致,比如说公募基金经理不能投资股票等。”范勇宏说,“这对公募基金经理是不公平的。”

  他建议,对相似的理财产品,尤其是高风险理财产品,应该实行不同行业的监管条件,用统一标准来进行监管,同时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市场投资行为的监管。这样有利于遏制不公平竞争,树立投资者的信心,维护资产管理行业良好的声誉。

  解决方法上,一方面,需要外部来解决监管标准统一的问题,对相似的产品用相似的标准;第二,基金公司内部要改革。“改革现行的基金制度,特别要解决基金持有人的利益跟基金经理的利益一致性问题,让他们风险和收益都共担。”

  范勇宏拿自己在2007年10月的市场高点,要求公司旗下所有基金把仓位降下来为例进行了说明。他还透露,2010年华夏基金曾婉拒过机构200多亿的委托资金,原因是“我们觉得市场不太好做”。

  他还不忘分析今年的投资。“大家知道今年投资很难做,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因为全球面临通货膨胀,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通货膨胀压力很大。”他认为,今后经济较快增长和通胀较高将在长时间内并存,所以投资者应该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等通胀解决了市场会有好机会。

  分清产品监管与机构监管

  上海论坛中原央行副行长、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的“基金法修改中仍存四部分争议”,也被带到了北京论坛上。

  吴表示,《基金法》修订小组认为,证券基金是金融投资工具,属于资本市场投资工具的基金,应由证监会统一监管;银行、保险发起的产品,各由银监会、保监会监管;私募基金由银监会、保监会监管;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基金、牵涉到社保的基金、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都要到发改委去备案。

  大摩华鑫总经理于华表示,要分清机构监管和产品监管的区别,“我感到公募基金最应该迫切考虑清楚的,是做出制度安排按照产品监管来进行管理。”

  此外,公募与私募竞争的是机制。“公募和私募差别在哪儿?为什么这么多公募从业者愿意到私募去?私募是有限责任制,运行机制和公募完全不一样,这两个不同的结构带来竞争的活力也不一样。现在扭曲的事情在哪儿?大家做的事情完全一样,竞争是靠机制在竞争,根本不是团队在竞争,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通过《基金法》修改。”

  近三年,基金业规模持续在2万亿到3万亿间徘徊,这也是基金大佬们头疼的。自2007年基金业形成3.5万亿元高峰值后,过去三年多时间,基金业实际份额不断减少,最新数据是2.4万亿元。与此同时,银行、保险、私募等理财产品总资产却在稳步上升。

  不过,战龙认为不用过分担忧,“从国内到国外,特别是国外几十年基金业发展看,基金行业都是靠牛市来推动的。通常都是在一个大的牛市来了之后,整个行业才随之大发展。国内基金业规模过去三年从高点下来,份额和规模都没有增加,这个现象很正常。”

  美国监管基金经理账户经验

  在最新《证券投资基金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提及基金从业人员将可买卖股票,一度引起市场的担心:在我国监管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允许基金经理炒股会不会导致“老鼠仓”查证更难?

  对于监管层“堵不如疏”的思路,美国普信集团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林羿表示,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也出现了几件引起公愤的老鼠仓事件,基金业也考虑过完全禁止基金业投资人员进行个人交易。但有三个原因让他们放弃这个决定。

  第一,禁止基金经理进行个人投资交易,会使很多优秀人才不愿意到基金业来工作。

  第二,美国基金业协会等自律组织,有能力建立统一严格的从业道德标准。

  第三,禁止基金经理炒股,对其本人是很不公平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调查了当时美国最大共同基金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他在位13年中取得了29%的年均收益率。

  但林奇跟调查委员会的人说:“我个人管理基金的技巧、思想和理念,对股市的理解、分析、资产的配置、个股的选择,对估值的评估,绝大部分都是通过管理个人账户获得的。”这给他们的启示是,完全禁止会影响共同基金技术的发展。

  对于美国基金业极少出现违规事件,他认为三大规定很关键:首先,上市公司IPO规定投资人员不能参加,包括基金经理和分析师;其次,私募参与IPO时,必须披露所买过的股票,从而澄清潜在利益冲突。公募基金参与IPO,也要用与这家公司没有瓜葛的独立分析师;第三,对基金经理买股票制定禁止交易期,以避免各种欺诈行为。

  华夏大盘基金经理王亚伟曾透露,林奇是他的学习偶像,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基金经理们会有林奇这样“幸运”吗?相信不久会有答案。

(责任编辑:王博)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