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胀高企的利益博弈下,治理中国通胀的最大难点在于政府和国有垄断企业是否愿意让利,是否愿意为治理通胀而做出牺牲。
财政部副部长李勇撰文表示,从本轮物价上涨的情况看,尽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前几轮通货膨胀涨幅小,但治理的难度可能更大,形势可能更严峻。
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月份和一季度的各项宏观经济指标。3月份CPI再度“破五”,超过去年11月份的5.1%,创2008年8月以来的32个月新高。物价上涨压力增大,通胀形势不容乐观。更加令人忧虑的是,许多专家与财政部副部长李勇观点一样,未来物价涨幅势头不减,控制这种势头难度越来越大,应对措施越来越小,治理措施效果越来越有限。
中东北非政治动荡和美国坚持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国际油价上涨、大宗商品齐涨,正在加剧中国输入型通胀。输入型通胀是成本推进的,是中国货币政策难以应对、无能为力的。同时,人民币快速升值导致国际热钱开始进入中国,外汇占款仍在增加,央行被动发钞仍在继续。社会总体流动性依然宽松,对物价冲击仍然不小。再加之,我国经济正在转型、节能环境成本增加、资源能源价格增长、动力成本正在提升,对物价都够成了巨大压力。
在看到上述物价上涨压力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通胀中各种利益博弈导致我国通胀的“硬伤”正在浮出水面,并且顽固和难以弥合。在治理通胀手段上出现的不公,反过来正在助推通胀而且造成新的社会积怨和民众不满情绪。比如:国际各种商品涨价输入到中国后,助推了国内各种商品的成本,造成各种商品成本增加,进而价格上涨,包括成品油价格、食用油价格等等。但是,发改委一边任由成品油价格上涨,另一边却又是约谈、又是勒令,不让食用油以及其他商品涨价。在通胀高企下,政府定价本应该带头不涨价,才能理直气壮要求别的商品不涨价。政府定价任意上涨,却要求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商品不涨价,既不讲理不公平,又违背市场规律。还有,对构成商品成本最大的过路费、税收等刚性成本不下降,却要求终端利润很薄的销售环节不涨价或降价,这是严重干扰市场以及市场经济的行为。如果长久下去将造成大量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以及零售商家倒闭。这种紊乱、无序的治理通胀做法正在严重危害市场,严重扭曲市场,大大破坏市场规律。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的通胀是成本推进和需求拉动叠加型的。只依靠紧缩货币政策,回收市场流动性,打压需求是不够的,而且如果过度的话,很可能很快毁掉中国经济,使其陷入滞胀深渊,目前已显露一些迹象。必须一边通过货币政策遏制流动性泛滥对物价的冲击,另一边治理成本推进问题。而中国的成本推进除了国际输入型以外,主要是政府主导的。畸高过路费、各种苛捐杂费、高税收等都掌握在政府手中。在中国通胀压力越来越大情况下,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都要做出牺牲。百姓和消费者已经牺牲的差不多了,政府、垄断企业应该闪亮出场了:以过路费为主大力度降低甚至取缔各种收费、大幅降低生产运输流通和销售各个环节的税赋,政府定价和指导价格的石油、水电气等产品一律停止涨价甚至适度降价。这是解决成本推进型通胀当务之急之措施。
由此可以看出,在通胀高企的利益博弈下,治理中国通胀的最大难点在于政府和国有垄断企业是否愿意让利,是否愿意为治理通胀而做出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