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十二五”规划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 方烨
2011年04月20日04:36

  杨伟民,1956年出生。1974年到吉林省榆树县插队。1976年进入吉 林 省 第 二 建 筑 工 程 公 司 工 作 。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就读于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1982年毕业,于 北 京 煤 炭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任 教 。1983年、1986年分别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和日本一桥大学,学习、研究工业经济、企业管理和产业政策理论。1989年进入国家计委(现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

  参 与 《 九 十 年 代 国 家 产 业 政策》、《汽车产业政策》、《水利产业政策》、《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等几部国家产业政策文件的研究起草工作。

  参与或组织了《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区域规划》、《“九五”计划和2 0 1 0年 远 景 目 标 规 划 纲 要 》 、《“十五”计划纲要》、《“十五”城镇化重点专项规划》、《“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十一五”规划纲要》等中长期规划和政策的研究起草。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新浪财经和清华经管学院联合举办的新浪·长安讲坛第197期日前召开。论坛成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杨伟民发表题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全民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杨伟民详尽介绍了“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情况,阐释了“十二五”规划的历史方位,并对“十二五”规划中经济方面的重要政策做了解读。他表示,“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一五”规划成效明显

  杨伟民表示,在“十一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重大风险挑战的严峻性在新中国60年的发展史上都是非常少见的。一是重大自然灾害比较多,二是遇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另外,在这五年中我国的重大活动比较多。虽然面临非常复杂的环境和重大风险挑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在“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22个主要目标的主要指标,除了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和研发经费占G D P的比重与目标有一定差距,其他的主要指标都完成了。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比预期目标差了0 .5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支出比重的目标提高了2%,实际达到了1.75%。

  在解释这三项指标未完成的原因时,杨伟民说,因为这些指标都是比重,并且是 和G D P挂 钩 的 , 预 计G D P增 加7 .5%,而实际增长达到11 .2%。可以说,是因为G D P的增长大大超过了预期,所以才导致一些与G D P挂钩的指标未完成。

  比如研发经费的增长情况,如果按照G D P7.5%来测算,2010年若达到五千亿就是实现2%的目标,而2010年的实际研发经费已经接近七千亿元,但是由于G D P增长很快,所以这个目标还是没有完成。

  我 国 的 经 济 总 量2010年 达 到 了39 .8万亿,相当于5 .88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位;2010年人均G D P达到两万九千多元,超过了四千美元。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六个五年计划中,从财政收入来讲,“十一五”期间财政收入增长21.3%,是六个五年计划期最快的;就G D P的增长幅度来看,“十一五”期间G D P增长11 .2%,仅次于“八五”期间的12.3%,但是“八五”期间是在高通胀率下实现的高增长,带来的代价也是比较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很快,效率也比较好。

  第二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城市化水平在稳步的提高,2010年达到了47.5%,平均每年增长在0.8个百分点以上。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六个五年计划中,“十一五”期间农民收入增长是第二快的,仅次于“六五”期间的14.1%。

  因为“六五”期间正好是开始改革开放,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农民的收入有一个飞跃式的增加。“十一五”期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达到了8.9%,这个速度是非常快的。就城镇居民收入来讲,“十一五”时期是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比“十五”期间的9.6%快了0.1个百分点。

  “十一五”规划与之前的规划的区别在于,首次提出了约束性的指标,22个指标当中有8个属于约束性指标。二氧化硫排放量就是约束性指标,目标是五年累计减排10%,而最终减少了14.2%,也是超过计划的目标。万元G D P能源消耗的目标是累计下降减少20%左右,执行结果是19.6%。

  第三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我国的G D P总量由改革开放之前的第八位,变成了现在的第二位。货物贸易排名过去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二十多位,排到了现在的世界第一。

  在一般情况下,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量的贡献率大概是20%左右,2008年我 国 对 世 界 经 济 增 长 的 贡 献 率 接 近30%,而日本的贡献是-2 .9%。2009年在应对金融危机走向复苏的过程中,我 国 对 世 界 经 济 增 长 的 贡 献 超 过 了50%,所以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话语权在不断提高。

  “十二五”规划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接着,杨伟民阐释了“十二五”规划的历史定位。

  杨伟民说,把握好未来五年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是制定好“十二五”规划的前提。从国内国外环境来看,第一我国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是十六大作出的主要判断,但是今后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于复杂。因为未来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可能会放缓,很难再现2002到2007年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4.4%这样的水平,由此必然会导致世界贸易和投资的增长速度下降。

  杨伟民表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原因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模式面临深度的调整。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提出来要再工业化,工业化起源于英国,去工业化实际上是从美国开始的,但是现在发达国家认识到需要进一步的工业化。当然再工业化不是说要复制传统的产业,再工业化主要是要发展一些低碳技术、新能源,要把一些产品的生产拉回到合理的运输半径之内,这也是出于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要求。

  另外,我国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地区冲突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相对于我国已经非常庞大的生产能力来讲,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会使我国未来发展面临一个重大的瓶颈制约,就是市场短缺。我国前五年的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外部需求力度迅速增加实现的,但是未来外部需求的增长空间有限。

  第二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我国G D P总量已是世界第二,人均G D P达到四千美元以上,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这会带来许多新的一些阶段性的变化,比如我国的需求结构、人口结构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一方面人口总量可能会过剩,另一方面又面临劳动力结构性的短缺。

  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我国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中央把“十二五”时期称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入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杨伟民对“十二五”的这三种历史定位做了如下解读:

  首先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二大报告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虽然现在已经实现了小康社会,但是它的发展水平比较低,发展很不全面、很不平衡。未来五年能不能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上取得明显的进展,对于我国到2020年能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分关键。

  其次是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全面、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体制改革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造成的。当前的改革已步入深水区,涉及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问题、城乡二元体制问题等。这些改革的共同点是要调整一些基本的分配关系,因为涉及利益调整,所以难度比较大。

  第三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杨伟民说,早在“九五”计划时中央就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五年来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取得了一些明确的进展,但是总体来看在转变发展方式的方面离预期目标还很远。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第三个30年时期,要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而要实现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的跨越,第一必须要坚持改革开放,第二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如果还是依靠过去的发展方式恐怕很难实现到高收入国家的跨越。因为过去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依靠外需,但是未来外需的空间会受到限制;过去依靠低工资劳动成本的竞争优势,但是未来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力总量到了一定时期也会净减少。

  另外,我国的制造业产能已经过剩,过度地依靠工业也很难实现高速的增长。过去是依靠农民工的低工资,现在农民工的诉求越来越多。所有这些都要求我国必须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能再用第二个30年的发展方式,来实现第三个30年的目标。

  杨伟民认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有五条基本的路径。第一是要把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第二是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一个重要的支撑,第三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四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的着力点,第五要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所以与“十一五”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大幅度地增加了约束性指标,由“十一五”规划的8个增加到“十二五”时期的12个。杨伟民说,实际上不止12个,因为有些指标还有分指标。

  “十二五”规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人民生活相关的指标特别多,最典型的是城乡居民收入,人均纯收入增长超过G D P的增长,增加了保障性住房和人民预期寿命等这样一些指标。

  杨伟民对“十二五”规划中的几个重点指标的设定原因作了分析:

  第一,“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经济增长速度7%。比“十一五”时期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我国不再具备“十一五”期间快速增长的国际环境。

  其次,为转变发展方式留下空间。因为高增长带来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就非常大,增长速度和转变增长方式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再次,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我国的增长的问题。虽然我国的G D P总量超过了日本,但是我国的人均G D P水平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虽然我国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但是人均水平还在全世界100位以后。从经济增长的规律来看,发展速度不能够大起大落,所以“十二五”规划增长速度是7%,但是今年的预期目标是8%,使经济增长能有个比较平稳的调整下降的过程。

  第二,关于居民收入增长7%以上的指标。中央明确提出“两个同步”,就是居民收入的增长要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同步。这两个同步是对实际结果的同步,而不是规划目标的同步。就是说,如果最后G D P的增长会超过7%,那么居民收入也要超过7%才算是完成目标。

  第三是关于减排的一些约束性的指标。虽然“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了万元G D P能源消耗降低20%这样的目标,但是“十一五”期间也是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因为万元G D P能源消耗取决于两个变量,一是G D P增长速度,二是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虽然相对值降低了,但是由于G D P增长很快,所以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也很快。

  经济政策首重扩大内需

  基于上述思路,杨伟民对“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经济政策方面的一些重要内容做了分析。

  第一方面是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这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是未来发展当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最主要的一个政策导向。金融危机后,国家实行四万亿投资来保持经济增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0%。在此期间,因为国际市场出现问题,我国的外贸出现大幅度的萎缩,所以进出口对经济的贡献是负的。

  2 0 0 8年 我 国 的 生 产 占 全 球 的7.2%,但是消费只占全球的4.3%;而美国的生产占全球23.4%,消费占了全球的29.9%。中美之间是通过国际市场和全球的平衡来实现各自的供需平衡,进而实现经济增长。

  2 0 0 8年 我 国 的 贸 易 依 存 度 是56.7%,而消费率只有36%,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80多个国家当中,大概排在倒数第10个左右。并且消费率一直在下降,下降幅度还非常快,相反投资率却在提高。

  杨伟民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为应对危机我国实行了两次扩大消费的政策,这恰恰说明我国扩大消费政策都是短期的,并没有形成长期的扩大消费的完整的政策。

  扩大内需主要是实现从过去的主要通过扩大供给来推动发展,转向更多地通过扩大消费来实现发展,这对于转变发展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发生变化,既要继续招商引资、扩大投资、扩大项目,更要把工作重点转向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改善消费环境、发展服务业等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第二个方面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体现三化同步的要求,我国的工业水平已经很高了,但是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程度非常低。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人口将会历史性地超过农村人口。虽然城市社会将要取代农业社会,但是农业生产方式仍然相当的落后。

  第三个方面是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但是制造业的总体规模过剩。在完善工业体系当中,最主要的是推动服务业大发展,这是我国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最主要的方向。“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占世界的比重可能会超过美国。但是跟美国相比,我国的服务业只占全球的5%,而美国的服务业占全球的27.6%,所以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潜力在服务业上。另外还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四个方面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并不是地区之间经济总量不平衡的问题,因为区域总量一直是不平衡的,也不是各个地区之间增长速度的不平衡,关键在于不同地区之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城市居民收入最高和最低差了2 .4倍,农村居民最高和最低差了4 .2倍。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拉大,最高和最低差了5.6倍。

  针对区域发展的不协调问题,中央提出要实施两大战略,一是区域发展整体战略,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二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五个方面是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我国城市化现在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人口问题,就是说1.45亿的农民工一只脚进了城另外一只脚还留在农村,需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这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任务。二是布局分散化和低密度化,三是城市形态出现了问题,由于城市形态不当加重了部分城市的城市病。“十二五”规划提出来要完善城市化的布局和形态,形成两横三纵的布局,形态上要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通过城市群发展来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共同发展。

  第六个方面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我国人均占有资源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美国G D P占全球24%,煤炭和石油消耗占1 5 %和2 1 %, 我 国G D P占 全 球 的9 .5%,却消耗了全球近50%的水泥和40%的煤炭。

  第七个方面是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还要调整收入分配的关系,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理顺国民收入分配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二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包括同工不同酬和超贡献的分配。

  最后是要健全社会保障。健全社会保障主要是扩量提水平,提高统筹层次,最后实现制度统一。在“十二五”期间,要实现三个全覆盖,一个是新农保、社会救助和基本医疗实现全体公民无差别的覆盖,二是城镇非职工居民的养老保险覆盖,三是实现全国统筹的基础养老金覆盖。

  问与答

  问:“十二五”规划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哪些新机会和新要求?

  答:现在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结构和产业结构不相匹配,工业制造业对工程师的需求已经大幅度减少了,因为现在的工业制造业都是电子化、信息化、全自动。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靠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商务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会计等等。

  问:收入不平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垄断引起的。下一步国家对垄断企业会有什么样的变革?

  答:以后的方向是缩小差距。一方面要提高个税起征点,但是它并不是一个最终的解决方案,最终的解决方案是综合与分类,比如一个家庭中只有一个人就业,平均后就不用交税了。而现在的办法是以个人为征收单位,可能很不公平。另外,各种各样的收入都要算到一起,不要单独地从工薪收入的角度来收,这样就会更有利于调节过高收入。另外一方面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增长幅度要比“十一五”期间高。另外,最低生活保障年均提高10%,这也是高于整个居民收入提高7%的速度。

  问:在“九五”规划的时候就已经提出来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规划中央下了更大的决心。中央政府会提供什么措施让地方政府完成经济方式的转变?

  答:我国“九五”规划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从投入方面着手。现在提的转变发展方式,含义是非常多的,不仅仅是一个要素投入的问题,还有产业结构的问题、需求结构的问题、国民收入分配的问题。所以十七大提的转变发展方式含义比原来要宽很多。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转变内容,不能按照统一的模式要求地方。从国家层面来讲,有些地区要从相当程度上的外需主导转向内需主导,但是也必须有外需主导型的经济区,比如说长三角、珠三角,一个国家竞争力必须要有这样的区域。但是“十二五”规划也提出了一些硬约束,比如说省级单位应该淡化G D P指标,市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去考核,该增加G D P的增加G D P,不该增加G D P的地方搞生态,对省一级还要加强能源资源消耗和居民收入的考核。

  问:从未来趋势来看,我国的人口会继续向中心城市集中,这样会不会加剧已经居高不下的房价上涨呢?中央提出要建设一千万套保障性住房,在实现这个计划的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困难?

  答:人口应该向城市化地区去集中,而不是到一个城市去集中。因为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低收入者特别是低收入者,买不起住房,所以需要给他们提供保障性住房。当然,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房、城区改造和公租房。我国人均居住面积从过去的几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二十几平方米。现在我国自有住房拥有率大概是89%,其中40%是房改房;还有40%是购买的商品房,就是说有一亿多户家庭购买了商品房;还有9%是原来就拥有住房的人。这些成就都是很伟大的。当然一个国家收入群体不一样,提供一些廉租房、公租房,这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困难肯定有的,主要是资金的问题。

(责任编辑:王博)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