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事件

频繁上调准备金率精准打压高房价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04月20日09:15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冲击最大。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对房企贷款和对购房者的按揭贷款。

  年内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助力楼市调控,对高房价可谓精准打压。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4月21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是央 行今年以来第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自去年以来第10次上调。此次上调之后,工农中建等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20.5%的历史高位。作为一个老银行工作者清楚地记得,还是1984年以前人民银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那时四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基本是国家财政的出纳。从小平同志提出“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后,1985年人民银行把四大行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年内第4次上调后,准确地说是1985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点。

  一季度末人民币存款余额75.28万亿元,大型金融机构、中小型金融机构分别高达20.5%和17%的存款准备金率,大概将要总体冻结存款15万亿元,今年第4次上调0.5个百分点,冻结流动性为3764亿元。这次上调准备金率离最近4月6日一次加息仅仅11天时间,离最近3月25日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不过22天时间。货币政策工具这么高密度使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应对国内日益严重的通胀。这也足以看出,政府以及央行抑制通胀的决心。这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市场预料之中。3月份高达5.4%的通胀率,使得国内通胀大有由“温和”转向“恶性”的苗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使得输入型通胀加剧,国内各类商品出现了全面、连锁上涨的迹象。银行间市场利率保持在低位,银行体系流动性与正常水平和合理需求相比仍然充裕。今年一季度外储净增加1974亿美元,结售汇顺差处于较高水平,基础货币大量被动投放压力不减,加上二季度到期央票和回购规模较大,仍存在对冲流动性压力。央行年内第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说是剑指新增加的大量流动性,目的在于消除通胀的货币基础。温总理多次强调要消除通胀的货币因素,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是消除通胀货币因素的最好手段。

  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是,一是必须保持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协调配套使用。克服过度使用存款准备率的负面作用:导致商业银行经营资金紧缺,却没有能够压缩社会融资总量。必须在继续使用准备金率的同时,加快加息频率。通过加息把社会超量融资规模收缩到商业银行,再通过存款准备金率把商业银行回笼的流动性冻结到央行,这样才能对社会融资总量过大釜底抽薪。二是去年以来已经第10次上调准备金率,高达5个百分点,冻结资金高达2万多亿元,这给央行带来了巨大付息成本压力。因为被冻结的资金,央行要按照1.62%给商业银行付息的。未来提高准备金率仍将有可能,央行付息压力将越来越大。因此,建议央行下调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一方面减少央行付息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增加商业银行压力,使其消除放贷冲动。

  市场、投资者最为关心这么高密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影响,对谁影响最大,冲击最大?笔者认为,对商业银行影响最大。直接造成其头寸资金紧张,可能使得个别商业银行出现支付危机,加剧商业银行之间的存款储蓄大战。对商业银行经营将会构成压力。目前,商业银行给存款客户支付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已经达到3.25%,而大型商业存银行要将吸收存款的20.5%缴存央行被冻结,央行给其支付的利率为1.62%,商业银行需要倒贴利差1.63个百分点。根据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没有上线限制。这预示着今后存款准备率还有较大上升空间,因为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热钱大举进入,外储净增加压力依然很大,央行被动对冲压力将会持续增大。这对于商业银行资金运营和经营影响是巨大的。

  年内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助力楼市调控,对高房价可谓精准打压。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对房企贷款和对购房者的按揭贷款。目前,已经有部分商业银行停止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其中一个原因是商业银行本身流动性紧缺造成的,从一季度疯狂的存款储蓄大战就可以略见一斑。高达20.5%的存款信贷资金被冻结央行,给商业银行放贷资金来源将带来更大压力。不排除商业银行全面停止住房开发贷款的情况,这将使得已经显露出资金链紧张的开发商面临更加紧张状况。没有信贷资金支持,开发商再财大气粗也坚持不了多久,这对其几乎是致命的。同时,对于个人按揭贷也将起到抑制作用。一方面逼迫开发商为防止资金链断裂而放弃捂盘,促使其将存量房投放市场销售,起到了平抑高房价的效果,另一方面按揭贷款被抑制,将使得需求被压缩,促使高房价松动走低。可以说,高密度上调准备金率助力楼市调控,对高房价起到了精准打压的效果。

  本次上调准备金率对股市影响中性。这次上调准备金率可能冻结资金将近3764亿元,对股市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太大。但是,笔者始终认为,通胀高企之下无行情。货币收紧将持续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股市不可能不受到影响。余丰慧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责任编辑:盛岚)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