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每日经济新闻》以“双汇复牌”为主题,连续5天刊发了16篇关于双汇真相的调查报道。《每日经济新闻》构设于全国的5个大区新闻中心的18名记者,从上周六开始,奔赴双汇本部以及与双汇密切相关的10多个地区,风雨兼程、风餐露宿、甚至是披星戴月地奔波调查。我们的愿望只有一个:对于这家爆发如此重大公共食品安全危机后的大蓝筹企业,在券商和基金还在为它的复牌定价争论不休之时,我们要为投资大众展现一个真实的双汇,给投资大众乃至于社会公众提供双汇复牌定价的一个最基础、最真实和最直观的估值依据。
虽然异常艰辛,但是,值得欣慰的是,作为一家负责任的财经媒体,我们基本做到了。
本周双汇复牌后的三个交易日,上演了一场大戏。在这个万众瞩目的巨大戏台上,围绕双汇复牌,每一个角色都做出了令人炫目的表演——姑且不论演技是拙劣还是高明。
先说事主双汇本身。按理说,已经被瘦肉精事件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双汇,应该深刻地吸取教训了,复牌前半个月,就应该老老实实陆续披露事件处理进度和公司的生产销售恢复进度,复牌之时,更要老老实实地披露足以供投资者进行估值判断的详尽报告。可是,复牌前的整整半个月,投资者再没有得到有关双汇的任何信息。而从它复牌前夜公布的公告来看,用遮遮掩掩和羞羞答答来形容,那是投资者对它行为的包容。如果根据《每日经济新闻》的调查结果,更准确的说法应属于涉嫌再一次虚假陈述,隐瞒重大信息了。那么,双汇就已经涉嫌重大违规了。
如果说,前一次双汇错了,大家还可以宽容的话,那本次复牌公告涉嫌重大信披违规,如何让投资者相信一个昔日大蓝筹公司未来不会继续违规作假?又如何相信它的股价,就此止跌了呢?
再说围绕双汇复牌估值的卖方研究员的表演。在双汇已经发生了如此重大灾难性事件的情况下,在实质性地影响了双汇业绩,以及资产注入可能处于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傻子都会明白,这个股票是不能去碰的了,至少在可以看到的中短期是不能碰的。但是,居然有不少券商研究员继续给予双汇“增持”或者“买入”或者“维持”的投资评级!而且还像模像样地搞了模型和逻辑分析。这背后的猫腻,恐怕普通投资者也会看的很明白。可惜的是,具有极高专业水平的券商研究员们,他们不明白。我们认为,如果不是他们专业水平有问题,那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睁着眼睛说瞎话了。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基金们盘中表演。基金们在复牌前,为了自身利益的作秀,我们就不多说了。复牌后的表演更加精彩。还在第二个跌停板上,一些基金们就急吼吼地把自己的席位公开在买入前五位了 (要在平常,他们可是生怕暴露了自己的席位行踪的)。他们在告诉投资者:双汇可以买了,基金开始进场了。笔者当时就笑了:做给谁看呢?第三个交易日,基金更是倾情表演,买入席位中的4个席位被基金占据,但是,5个卖出的清一色基金席位以及巨大成交量,却彻底露出了马脚:他们是在给普通投资者作秀,他们相信股市上群众的力量,只要利用群众对他们的迷信,把群众发动起来,他们就可以安然脱身了。好如意的算盘!
至于涨停板敢死队的辅助表演是花絮还是跑龙套,我们不得而知,也不做评价。只是,深南中路那3亿元的敢死队资金,未来命运如何,就让他们现在自己去做噩梦吧。
说到这里,我们倒真想问问:复牌前,对双汇进行踏遍“千山万水”的调研责任,为市场提供复牌估值的基础数据和材料的责任,去发现是否作弊的公告数据的责任,这些责任到底应该是谁的?难道不是你们券商研究员的?难道不是你们基金研究员的?难道不是你们基金经理的?你们不是经常天南海北成群结队地组织各种大型调研活动吗?为什么双汇在复牌前却没有任何估值参考信息和参考数据,你们却不去调研走访,哪怕只去你们家附近的超市问问双汇实际销量恢复情况?
这样的工作,难道只有像《每日经济新闻》这样的财经媒体,才该去做吗?
监管层呢?双汇如此重大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过去了一个多月,股票都复牌了,可是我们何曾听到监管层声音,那怕只是对双汇高管层的一句责难。更不用说对高管人员的处罚了。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难言之隐”,应该不是“一洗”就能“了之”的。
这台戏还没有演完。从这台大戏的诸多角色链来分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围绕双汇事件的不诚信的完整链条。令人唏嘘的是:围绕双汇复牌这个不诚信链条的铸造,恰恰是在双汇“瘦肉精”这个恶劣事件都还没有彻底解决的时候。这可谓是对不诚信再次火上浇油。就好比地上有一堆秽物,相关各方不仅没有去做清污除臭处理,反而在它周围刻意修饰,让它看起来美丽如花,但当修饰被揭去,却愈加恶心无比、恶臭难闻。
温家宝总理近日痛斥 “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指出这些事件足以表明我们社会 “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总理没有提到资本市场。可是,目前在资本市场这个逐利场所,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可能一直以来都是非常严重的。
愿双汇事件和双汇复牌事件,再次给予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