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专家称不必将抑制通胀重心过多放在减顺差上

来源:金融时报
2011年04月30日08:56

  对话嘉宾: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

  不久前,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我国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中,有两个指标尤为引人关注:一个是对外贸易出现6年来首个季度逆差;另一个是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较高的通胀水平与季度逆差的同时出现,引起大家对长期贸易顺差与通胀形成关系的探讨。贸易顺差过大是否会引发通货膨胀?而季度逆差的出现能否有助于扭转物价快速上涨的势头?记者就此采访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

  主持人:当前有观点认为,多年来我国贸易顺差过大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为保持汇率稳定,央行被迫投放过多的基础货币,从而推高了通胀。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易纲新闻,易纲说吧)在一次讲话中也谈到"贸易顺差过大是通胀的源头"。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白明:这种说法确有一定的道理。过高的贸易顺差自然带来更大规模的外汇占款,从而加大央行对基础货币的投放。因此,温家宝总理讲"在抑制通货膨胀中,要管好货币"。也就是说,要减少货币的流动性,从根本上消除通货膨胀的基础,除了需要采取提高利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以外,也要从压缩外汇占款入手来控制货币投放规模。

  但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在前段时间诱发通胀的诸多因素中,贸易顺差仅为源头之一。因为货币供应量无论从狭义还是广义来看每年都在增加,而贸易收支状况有顺差也有逆差。即使贸易顺差规模再大,由此所形成的新增外汇占款在新增货币供应量中都只占到小头。当然,不仅要看贸易收支,也要看非贸易收支;不仅要看经常项目国际收支,更要看资本项目国际收支。贸易收支只不过是诸多种国际收支项目之一。根据央行发布的统计数据,2011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0447亿美元,同比增长24.4%。可见,即使贸易收支不给力,其他方面的国际收支也在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多,客观上迫使央行发行更多的人民币来收购这些新增外汇余额,从而助推通胀压力。

  此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资金平衡表(资金运用)显示,2009年,我国金融机构资金运用额为68.1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19.21万亿元人民币的外汇占款,占28.3%,而外汇占款在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中也占31.3%的比例。因此,大可不必将抑制通货膨胀的重心过多放在减顺差方面。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出现6年来的首次贸易逆差,当前特别有必要在抑制通胀过程中寻找另外的"靶子"。

  主持人:那么,您认为该如何把握贸易收支状况与通胀的关系?你所说的另外的"靶子"是指什么?

  白明:对于央行来说,要分析通胀压力的形成,必然需要监测贸易顺差所带来的外汇占款变化情况。不过,如果要想全面、准确地把握贸易收支状况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联,还需要使用两分法。固然,贸易顺差过大会从增加外汇占款方面增厚通货膨胀的货币基础,但现阶段在针对进口大宗商品依存度较高的情况下,如果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即使消除了贸易顺差甚至出现贸易逆差,也依然会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只不过这种从外部施加的通胀压力并不是走"货币基础"这一路,而是走"价格接轨"那一路。

  根据海关公布的统计数据,2011年第一季度出现的贸易逆差与中国进口铁矿石、原油、天然橡胶、大豆、食用植物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关系甚大。据了解,今年第一季度中国进口的原油价格涨幅达24%,铁矿石价格涨幅在59%,大豆、食用植物油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25%、35%,价格涨幅最高的天然橡胶,涨幅达到73%。甚至中国进口的废铜价格也上升了28%左右。现在看来,这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涨价很容易与国内"接轨"。比如成品油价格的上涨。目前来看,这种传导的路线图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

  事实上,今年一季度我国食品类价格指数同比涨幅高达11%,表明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已直接传导至国内消费领域。但由于国内居民直接消费国外进口商品的比例还不是很大,因此直接传导仅为一小部分。相比之下,更主要的方式是,进口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增加了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成本,经过不断向下游传导,最终有相当一部分转嫁给消费者。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1%,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2%。这意味着,国内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节奏要明显快于生活资料的上涨。相对于较高的CPI上涨,涨幅更大的PPI指数会有很大一部分传导至居民消费领域,并且将在未来数月中逐步体现。

  主持人:既然贸易顺差与贸易逆差都有可能带来通货膨胀,那么应该从哪几方面着手有效抑制通胀?

  白明:现在看来,贸易收支状况对于国内通胀形成所带来的压力是很复杂的。从前段时间来看,贸易顺差所带来的外汇占款对冲压力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通胀。但随着季度贸易逆差的出现,现在更需要思考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问题。事实上,无论是贸易顺差还是贸易逆差,都能够带来通货膨胀。只不过,它们时而对国内通货膨胀起"火上浇油"的作用,时而又会对国内通货膨胀产生"泼冷水"作用。至于如何判断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对外贸易收支状况对于国内通货膨胀形势所带来的影响,就要看哪种作用起得更大。

  对比了顺差之下的通胀与逆差之下的通胀之后不难看出,在越来越开放的经济环境下,要想在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国内价格总水平的负面影响,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面对前段时间顺差下的通胀,要尽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不再依赖粗放式的贸易扩张模式,更加强调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另一方面,面对当前逆差下的通胀,则要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整顿大宗商品进口经营秩序,积极稳妥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以及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方式,进一步强化我国在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定价过程中的话语权。

  

(责任编辑:孟先亮)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