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小板与创业板指数均破位下跌,估值水平偏高以及上市公司一季报业绩远低于预期是主要原因。不过,小盘股中具有业绩支撑的品种仍然逆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正收益。可见,在当前市场愈加理性的背景下,只有真正在业绩上实现高增长的个股才能够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一季度高增长未兑现
从估值的角度来看,在新兴市场中,成长性较强的小盘股估值水平往往较大盘股更高。我们姑且不论小盘股相对蓝筹股估值溢价的依据是否充分,但毫无疑问的是,相对较高的估值水平是建立在市场预期小盘股将维持高速成长的基础之上的。
投资者始终期望着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中不断涌现出像苏宁电器和万科这样的成功者。不过,在美好的期望面前,现实往往是残酷的。随着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一季报的陆续公布,小盘股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是失望。根据wind统计,在所有779家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中,一季度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的公司个数为592家,其中,中小板整体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为27.85%,而创业板整体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为37.24%。尽管与以沪深300成份股为代表的蓝筹股相比,小盘股的业绩增幅较好,但与市场之前所预期的业绩高速增长仍有不小差距。
截至5月5日,沪深300成份股一季度整体净利润增长率维持在23.72%,但沪深300整体的市盈率(TTM)仅为14.40倍,而中小板与创业板的整体市盈率(TTM)分别达到了39.97倍和53.13倍。如果用PEG指标来衡量三者估值水平的话,沪深300成份股的PEG为0.61,而中小板和创业板的PEG指标分别为1.44和1.43。显然,相较于大盘蓝筹股,小盘股被明显高估了,而这种小盘股较大盘股明显的估值溢价是否合理仍然值得探讨。一方面,从风险溢价的角度来看,成熟企业的经营性风险明显较中小企业更低,因此,本应享受估值溢价的应该是蓝筹股,而不是小盘股。另一方面,相对的高估值可以通过上市公司持续的业绩高增长来消化,但从今年一季度的业绩表现来看,小盘股的高估值已经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泡沫”。
考虑到当前市场资金面趋紧的现状,蓝筹股没有“泡沫”并不代表着其股价一定会上涨,但小盘股需要“挤泡沫”却已成为市场共识。
是金子才会发光
在这轮小盘股“挤泡沫”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中小板和创业板个股都难逃下跌厄运。今年以来,中小板综指累计下跌10.16%,创业板指数则累计下跌了19.61%。不过,在所有的中小板和创业板个股中,仍然有132只个股逆势上涨。其中,年内涨幅超过20%的个股达到了30只。
除个别题材股外,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中涨幅居前的个股呈现出两个特点:其一,业绩增长符合预期。从一季报看,前期股价表现良好的小盘股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率至少实现正增长,甚至大幅增长。其二,估值基本合理。根据统计,今年以来实现上涨的所有小盘股一季度业绩增幅平均为135.74%,平均市盈率(TTM)为39.95倍。这表明小盘股较高的成长性基本消化了较高的个股估值水平。
由于一季度业绩未达预期,4月份小盘股呈现出泥沙俱下的局面,部分成长性较为确定、估值水平较低的个股也受到牵连。根据统计,截至5月5日,在所有中小板和创业板个股中,市盈率(TTM)低于25倍的个股数目已经达到32只。一方面,这表明市场对小盘股高估值溢价的忍耐性不断下降,小盘股的估值中枢正在不断下移;另一方面,市场前期对中小板和创业板个股的杀跌很可能也错杀了相当一部分质地优良且估值合理的个股。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券商机构对后市观点较为趋同,普遍将低估值周期蓝筹股作为配置重点,而基金的小盘股持仓水平也处于下降趋势中。从这个角度来看,部分受益于“十二五”规划政策、中期成长性较为确定且估值合理的小盘股,其“挤泡沫”的过程可能已接近尾声。但无论如何,在泡沫褪去之时,只有真正的成长股才会彰显出长期的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