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权威人士透露,城商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将出新的评估政策进行指导,目前具体的分类、体系和指标还在银监会内部协商。
此次评估政策先是在城商行内部自评,之后银监会评估,然后上报相关部门决策,权威人士透露,预期6月底相关阶段性数据将会统计出来,随
之将公布具体新政。而城商行跨区热情并未由此减退,就在5月6日,首先跨区经营的宁波银行,其管理层在会面投资者时就表示,该行今年将计划新开两家分行,“我们开异地分行,首先在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在分行的业务发展上既要着眼于长远,又要兼顾好成本和盈利的关系,我们已经开设了8家分行,这方面已经有经验了。”宁波银行董事长陆华裕说。
差异化政策
自2006年出台《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后,上海银行首开宁波分行,走出了城商行设立异地分行的第一步。
至2009年年末,已有42家城商行设立了115家异地分行,2010年的扩张速度更快,新开的异地分行的数量赶超之前总和,目前147家城商行中,异地分行(省内分行和跨省设立)的数量已经接近300家。
不过,由于部分城商行发生一些金融案件,引起监管警觉,今年两会后,城商行设立异地分行,特别是跨省设立分支机构,就基本处于暂缓的状态,少数开业的异地分行,也是去年就拿到的批文。
“但是并不是叫停,银监会是要出台新的准入和评估政策。”一位地方银监局人士介绍,目前各地银监局仍然接收城商行上报的申请文件,但是速度显然放慢。
至于具体的评估办法和指标,之前《办法》对跨省设立分行已经有监管评级、资产规模、注册资本、资本充足率、利润率、不良率、拨备覆盖率等指标。而新的指标和工具,据了解由于还在银监会内部协调,因此结论还未统一。
不过,该地方监管人士认为,由于城商行内部资产规模、经营方式、在各地方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已经非常不同,因此新评估政策会有一些差异化的监管方式,严格标准、扶优限劣。
“发展比较好、各项指标都达标的银行,将享受政策性的激励,而风险较大的银行,将出台更为严格的限制性措施,与监管评级、市场准入等挂钩”。
比如对外投资的规模,如果城商行的对外投资规模过大,将采取更为严格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如果资产增速过快,跟现有的风险管理能力不匹配,也会限制其进一步的机构扩张。
据了解,为了顺应对城商行监管政策变化,今年银监会自身的监管方式也将发生变化。采取“分片包干”,银监会二部每个监管人员负责一个片区的监管,并和属地的银监局对接。
“主要将是现场检查、突击检查,非通知式的约谈等监管方式,同时加大与地方政府、国资委、地方党委组织部的沟通。”该地方监管人士透露,这些改变与对设立异地分行设立进行重新评估等一道,都是为了严守城商行经营的风险底线。
布局反思
对于即将出台的差异化监管政策,一位山西省的城商行负责人5月9日却表达了忧虑。
据其介绍,目前该省还无一家城商行走出山西,到外地设立异地分行,而其他省份发展较好的城商行却已经在境外设立了代表处,并有可能将代表处升级为分行,城商行内部的发展差距已经拉开了。
“我们与一些在上海、北京等地设立了分行的城商行沟通,走出去对打开经营视野还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在引进人才、机制方面也有好处,但如果过早地就将部分城商行局限在某个范围,对长远发展也不利。”该负责人感叹。
该负责人认为,应该对城商行出台一些扶持性鼓励性政策,“如果管理者努力了十来年,却总在一个区域内打转,这很容易失去发展动力”。
据了解,由于此前很多城商行跨省开异地分行首选就是京沪深等地区,像上海的城商行分行数量已经超过10家,出现了过度竞争、拓展客户受挫、盈利状况不理想等状况,因此监管层对这类地区设分行已经有一些控制性措施,比如控制在市中心设分支机构的数量,后来的城商行进入这类地区,可能得被迫选择郊区地带,这可能影响了一部分城商行的选择。
此前,一位监管层人士告诉记者,部分城商行开异地分行的策略也需要及时调整,特别是有些已经证明是失败的。比如有银行因为有大客户去外地开设分支机构,就申请去当地开设分支行,或者以“老乡客户众多”就去当地设立分行,但效果都不理想。
“城商行需要综合考虑当地银行业已有的竞争程度,甚至当地的息差水平,结合自身的情况,再做考虑,而不是盲目的就去设分行。”银监会二部监管主任肖远企曾经告诫城商行。
根据银监会对城商行发展模式的定位,一共有五大方向:即部分有条件的城商行发展成为全国性、国际性的大型银行;部分定位在区域性的银行;社区银行;专业特色银行以及被收购兼并直至市场退出等方向,部分城商行分支机构的扩张不可避免要受到这种定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