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海外购买中国艺术品,是时下高端阶层品质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既反映了中国资本新贵欣赏水平的提高,也耕耘出一块资本投资新领域。
2010年12月16号上午十点半,苏富比巴黎拍卖行“亚洲艺术品专场”(Sotheby’s Paris Art d’s Asie)在巴黎左岸著名的“德鲁奥特酒店”(Hotel de Drouot)准时举行。拍卖师怀特面带微笑站到台上,像往常一样,举槌前他要记住这些金主的具体位置。当他的目光扫完全场,脸上的职业笑容突然僵住——三百多位拍客中竟然近一半是东方面孔,“是的,让我们欢迎来自中国的朋友!”机智多变的怀特先生就这样说出拍卖会的开场白。
像苏富比全球各地的拍卖会一样,这场专拍也分上下两个半场,下午6点钟,拍卖会第二场结束,411件拍品全部成交——超过七成拍品落入“中国朋友”手中。第二天,巴黎《晨报》刊出一条新闻,惊呼“中国人将中国文物抢了回去!”
不仅是苏富比巴黎,也不仅是苏富比一家艺术品公司,包括佳士得(Christie's)、菲利普斯拍卖行(Phillips de Pury & Company) 以及苏富比在内的世界三大艺术品拍卖巨头,近几年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公开拍卖活动中,都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场举牌。更令原本占据艺术品市场统治地位的欧美人担心的是,只要有中国古代艺术品露面,无论瓷器、青铜、书画、玉器甚至竹木牙角,都有面无表情的中国人“执拗”地举牌,直到将这些带有中国印记的文物从欧美拍场“抢走”为止。
经常在纽约佳士得春秋两季“中国艺术品专场”出没的美国艺术品商人迪特尔?罗斯,2009-2010年已经连续两年栽在中国拍客手下,他愤愤不平地向拍卖行经理抱怨:“他们以前只是看客,现在摇身一变成了拍客!玉器、竹雕、唐三彩、珐琅钟、克拉克瓷,什么都买走了,连块纸片都没留下!”
迪特尔先生的抱怨只说对了一半,他眼中的中国拍客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艺术品回购团队,而是纯粹的私人行为;而且从来没有刻意针对哪个国家或者个人赌气抢拍。事实上,最激烈的竞拍争夺反倒经常发生在中国拍客之间,比如2010年5月14日,佳士得伦敦在南肯辛顿街(South Kensington ST.)举办“中国瓷器艺术品及纺织品专场”,三名中国大陆拍客为争一件“康熙饕餮纹青瓷双耳瓶”,举牌多达91次,不仅忙坏了拍卖师,也震惊了全场,一次又一次的掌声几乎全给了中国人。
不光是大陆拍客之间斗狠,大陆与香港拍客也时常暗战,而且战得硝烟弥漫。2010年纽约佳士得秋拍会,在争夺一件“清乾隆黑地描金缠枝花果纹小碗”时,一位北京拍客的32.1万美元被一位香港拍客多加五千美元拍走。接下来,两人的暗战迅速升级,压轴拍品“清雍正青花三果纹抱月瓶”登场后,两人竞相叫价,从30万美元一路喊到100万美元,最后,北京拍客以108.3万美元夺魁。
事实上,对几大艺术品公司而言,这场来自中国并席卷全球的“海外艺术品回购潮”,自上世纪90年代就已初露端倪。2008年金融风暴蔓延之后,中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迅速确立,随着欧美经济相继陷入低谷,参与流失艺术品回购的国内富豪阶层才由低调走向台前——不是他们喜欢显山露水,而是欧美买家因为种种原因举牌无力,中国人充当胜出者的次数日益增多。
2010年5月11日,伦敦佳士得“中国瓷器和艺术品专场”成交价排名前十的拍品中,中国人拍得六件;2010年11月5日,德国斯图加特“亚洲艺术品及西洋古董拍卖会”上,包括“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梅瓶”、“明铜胎崁丝珐琅螭龙胆瓶”以及“康熙铜鎏金嵌百宝麟子凤雏香熏”在内的八件中国古代艺术品,全部被中国人拍到。在主流城市之外,加拿大多伦多、韩国首尔、比利时安特卫普、荷兰阿姆斯特丹,甚至吉隆坡、雅加达等地,只要有涉及到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拍卖会,无论春拍、秋拍还是专拍,都少不了中国军团的身影——这还不包括一年四季奔波在伦敦、巴黎、慕尼黑等地的古董店,费尽心力淘换中国艺术品的专业商人。
到海外购买中国艺术品,是时下高端阶层品质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既反映了中国资本新贵欣赏水平的提高,也耕耘出一块资本投资新领域。这里面有没有爱国情怀?我说有,清末以来无以数计的珍贵艺术品或被抢、被劫、被盗、被贩卖,仅仅一个圆明园就有近百万件国宝流失海外,几百年来始终是纠结在中国人关节上的一处伤寒,每到阴天下雨就疼痛难忍。当国力富强,高端阶层财力足够,只要不夹带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把流失海外的艺术品用正当手段重购回来,不啻是一个投资、爱国的双赢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