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产业经济

乳业标准引广泛争论 山东乳企“论道”标准之争

来源:山东商报 作者:张恒
2011年07月11日10:52
  企业如何看待和应对?

  新国标是不是不应出现?

  从2.95%到2.8%,从50万个到200万个,这两组数据近期引发了一场“火药味”十足的“口水战”,一时间专业术语也进入了公众视野。

  1986年《生鲜乳收购标准》(即老国标)规定,生乳蛋白质最低含量为2.95%,菌落总数 上限为每毫升50万个。而2010年6月新版《生鲜乳收购标准》(即新国标)则把前者下调为2.8%,后者改为200万个。广州奶业协会理事长、有“奶业大炮”之称的王丁棉在一次论坛上“炮轰”中国乳业标准全球最差。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与之针锋相对,认为中国奶业的现状要取决于国情,标准过高会引致杀牛倒奶。双方观点之下,社会各界起了广泛的争论。

  在这一标准之争烽烟下,山东乳企做何反应?

  如何看待低国标?

  是门槛,不是企业执行的唯一标准

  “生乳的国家标准只是一个基础门槛”,其在制定和出台的过程中要考虑各种因素。乳品企业完全可以执行自己更高的企业标准,社会各界“没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说这话的是山东得益乳业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崔丽嘉。

  崔丽嘉还告诉记者,在生乳方面,其公司的内控标准要远高于国家标准,但至于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数上限具体是多少,她表示不方便透露。

  山东省畜牧协会奶业分会秘书长张志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旗帜鲜明地表示:“生乳新国标是中国乳业的进步……”在张志民看来,与生乳旧国标相比,新国标在上述两项指标的要求上确实有所降低,但这种修订是调整,而不是下降、倒退,应该从中国奶业发展的全局,全方位、客观地去审视和评价。

  “当前我国奶畜养殖的主体是农民,奶农的利益应得到切实有效地保护,生乳新国标中两项指标的调整实际就是对奶农利益的最好保护。”张志民说,眼下中国乳业的发展必须考虑农民收入、农业结构优化和城乡居民乳制品供应这三方面。

  张志民同时认为,“从蛋白质含量看,旧国标2.95%这一标准,科学性和合理性也值得商榷”。

  与崔丽嘉的观点一致,张志民也认为,“这两个指标是指导企业生乳收购的底线,但绝不是唯一标准,比如蛋白质含量,很多企业的内控标准已超过3%,‘就指标论指标’很难对国标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山东高速现代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即表示,公司旗下牛奶蛋白质含量内控标准是3.3%,而菌落数上限依据欧盟标准,定在每毫升10万个。“国标在制定时可能会照顾全国各地的情况,企业内控标准也肯定会高于国标……”但刘建源同时认为,标准太低并不见得就是好事,可能会给其他行业带不好的头。

  标准为何不定得高一些?

  分散养殖占7成,高标准一时难做到

  “我们国家的乳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开始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已经很了不起,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乳业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二者不具有可比性……”张志民认为,二者产生差距的根源就在于养殖业的模式。

  “拿山东来说,奶牛养殖中,分散的、小规模的养殖占到了60%到70%……”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情况都如此,国内绝大多数地区的情况可见一斑。张志民认为,标准化饲养、规模化养殖是发展的方向,有利于生乳质量的提高,这毋庸置疑,但关键是,从分散的、小规模的养殖到标准化饲养、规模化养殖,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举美国的例子吧,它从分散饲养占比75%到规模化养殖占比75%,这个转变用了40多年的时间,而中国乳业起步也不过十几年时间。”据张志民了解,对于标准化饲养,也并非所有农民都认可。

  对此,浩丰(青岛)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马铁民也深有体会,虽然马铁民做的是蔬菜生意,但是在引导农户走标准化道路的过程中,也遭遇过类似的难题。

  “相对集中、有一定规模、统一经营和管理”,这是张志民心目中奶牛养殖比较成熟的模式。

  而刘建源提出,科学养殖也非常关键。“我这边有1000多头牛,生乳蛋白质含量常年在3.3%以上,菌落总数在每毫升七八万左右。”刘建源认为,对于养殖规模较小的奶农来说,也许并非达不到这样的标准,而是始终带着一些坏习惯,不按科学方法去养殖。

  如何鼓励生产

  优质乳品?

  多种手段引导优质优价

  “生乳新国标中的两项指标,在现代乳品加工技术、加工工艺、加工设备和包装条件下,完全可以保证乳品质量安全和人体营养健康,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张志民说。

  在张志民看来,生乳业应该形成完善的“优质优价”体系。“生乳蛋白质含量指标能不能分成大于等于2.8%、大于等于2.9%、大于等于3%三个等级指标?菌落总数能不能分成小于等于50万个、小于等于100万个、小于等于200万个三个等级指标?”张志民认为,这样既能全面地反映奶牛生产的实际水平,又有利于乳品企业在生鲜乳收购中实行以质论价、优质优价,一举多得。

  实际上,生乳新国标中已经隐含着这样的意思,乳品加工企业如果在生乳新国标蛋白质含量的基础上,制定优质优价具体执行办法,收购的原料奶每提高0.1个百分点,相应提高其收购价格,奶农、企业利益都得到保障。同时,如果在生乳新国标菌落总数的基础上,制定奖励办法,收购的原料奶每降低20万个细菌总数,给予奶农一定比例的奖励,这些都有利于企业收购更多优质安全的原料奶。

  对此,山东师范大学曹立前教授表示,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差异比较大,奶牛养殖的条件、环境都不一样,在这种条件下不宜“一刀切”,也很难强制推行某种政策,“以质论价、优质优价”实际上是用市场的手段,鼓励、引导奶农生产高质量的生乳,政策成本低,最终的效果可能也不会差。
()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