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住房市场化改革发展到今天,的确存在很多问题。有土地财政的痼疾,也有公共保障房供应不足的弊病。但总体而言,住房市场化改革只能完善,绝不能完全倒转回去
福利房与商品房之间巨大的价差,正成为一种强力的刺激和驱动,将已被房改政策封存多年的福利分房冲动,重新唤起。在停止福利分房10余年后的今天,一些部委、央企甚至于高校,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政策通道,进行带有福利性质的分房和建房;一些地方城市“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低价房,也被质疑为向特定人群输送利益。作为“典型案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7月11日《财经国家周刊》)
在举国房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这类消息注定要刺激公众的神经。到底是商品化住房的“有益补充”,还是某些权力部门开历史倒车的“自肥”手段?对于旨在“居者有其屋”的时代,到底是让一部分人先受益起来的馅饼,还是注定要成为一个拔不出来的泥潭陷阱?
支持“馅饼说”的人振振有词,既然国家满足不了民众住房的巨大缺口,让一些单位自己建带有福利性质的房子,低价卖给大家有什么不好呢?最近多个地区保障房建设,不就是这么鼓励的吗?这或许是“福利房回潮”最大的合法性逻辑。
可问题在于,这事儿是需要区分对待的。对于自负盈亏的纯粹市场企业,愿意出资费力集资建房,降低成本解决职工居住问题,从社会角度似乎应该鼓励。可现实却是:当前大量福利性质的分房建房,都集中在依赖财政拨款的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与公共财政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央企国企,财务上很难说清,牺牲了多少纳税人权益很难说清,经常是遮遮掩掩的糊涂账。而福利分房的获益人,实际上并不是这个社会的低收入群体,甚至恰恰相反。结果是什么?就是越有能力的单位、越有权力的个人,越能得到超低价格的好房子,甚至成为见不得光的输送利益的通道。
这样的局面如果不加以制止,只能是“损不足而补有余”,越陷越深,鼓励企业分担住房责任的政策,率先被接近权力的单位变相利用。尤其是公务员的住房问题,“超国民待遇”的补贴福利这些年一直饱受诟病,更有甚者住着政府提供的免费房,还拿着高额的住房补贴,却屡屡爆出超低价格团购到低价房的丑闻。如此语境里,再默许他们依靠手头政策等资源便利,率先回潮获取“差价”利益,只会雪上加霜,更加加重民众不满情绪会哭的娃娃有奶吃,绝不等于掌权的“娃娃”有奶吃。
中国住房的市场化改革发展到今天,的确存在很多问题。有商品房土地财政的痼疾,也有公共保障房供应不足的弊病。但总体而言,住房市场化改革只能完善,却不能完全倒转回去。
我们也承认,有些低级别的公务员住房压力很大,有些地方将他们与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一道列入公共住房体系,这都没有问题,这是完善政策的思路,但一旦彻底改弦更张,或明或暗地允许公职人员获取“福利房与商品房巨大差价”的甜点,就必然加剧社会分配的不公,也影响掌权者调控商品房价格的热情。这不只是涉及到公务员的住房制度改革问题,更触及到当下的住房腐败问题,住房公平实在“伤不起”。(毕诗成)
作者:毕诗成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