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产业经济

经典音乐剧本土化 能否打开市场之门?

来源:人民网
2011年07月13日14:32
  上周五,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在上海大剧院实现了首演。与去年演员选拔期间曾遭遇过的一片质疑不同,此次首演赢得了沪上媒体的一致好评。作为欧美音乐剧中文版的“试水”之作,本土化的《妈妈咪呀!》基本交出了满意答卷,为其即将开启的京沪穗三地200场巡演开了个好头。有媒体如此评论道:《妈妈咪呀!》将打开中国音乐剧市场之门。然而一部经典剧目本土化,虽可以成为市场契机,但能否就此打开市场,仍有待考察。

  难产的本土化音乐剧

  此前本报曾报道过,《妈妈咪呀!》在去年曾陷入选角困境(见本报2010年7月22日第2版),中年演员、高矮胖瘦等特型演员稀缺。而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制作公司的市场总监姚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妈妈咪呀!》中文版进行演员招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报名的人中有很多都不知道音乐剧为何物,他们把音乐剧与歌剧混为一谈,甚至有的媒体从业者也一直认为音乐剧是很高雅的舞台艺术,不好理解,距离大众很遥远。”

  无独有偶,近些年,随着百老汇原版音乐剧《猫》、《歌剧魅影》、《狮子王》、《42街》、《歌舞青春》等抢滩中国市场成功,引进的英文原版音乐剧几乎占据了中国音乐剧市场90%的空间。市场成绩诱使一些制作方投入制作经典音乐剧中文版。然而,这样的尝试却充满坎坷,甚至不少遭遇夭折。

  如2007年在中国大张旗鼓招募演员的中文原创音乐剧《激情卡门》历时一年,经历了换主创、换主演等风波之后,在既定演出日期到来前一个月没了任何消息。同年,世界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宣布在中国招募演员制作中文版,但这个面向全球的经典音乐剧演员选拔在中国遭到冷遇,报名的人数不及娱乐选秀一个赛区,剧中需要的中年演员更是鲜有人来。剧组向一些有实力的演员发出邀约时,得到的回复多为“再等等”“再看看”。

  潜力与压力并存的市场开拓

  记者发现,其实音乐剧进入中国演出市场并不晚,早在上世纪40年代,中国歌舞剧社就打造了号称中国第一部音乐剧的《孟姜女》,并在上海兰心大剧院上演。1987年,美国音乐剧《音乐人》和《魔棍》在中央歌剧院的上演,则是音乐剧在新中国第一次登台亮相。2002年,《悲惨世界》成为首部进入中国商演市场的音乐剧,并在上海连演21场。如此看来,音乐剧进入中国演出市场短则也有几十年时间了。

  此后,尽管中国市场对于音乐剧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但并不影响音乐剧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猫》在上海连演53场、《歌剧魅影》100场、《狮子王》101场,一次次刷新纪录。在北京,2003年《猫》剧吸引了6万名观众,2007年的《妈妈咪呀!》连演18场,还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场景。

  与此同时,音乐剧也进入了北京、上海、广州以外的更多二线城市。2007年被誉为“踢踏舞天堂”的《42街》在杭州、武汉、成都等7个城市展开了9周共72场的巡演;《猫》也在2008年和2009年开展了两轮大规模巡演,包括了重庆、西安等12个城市,取得了良好的票房成绩。

  虽然潜力巨大,但无法忽视的是,与英、美等音乐剧强国相比,中国的音乐剧市场还处在连起步都谈不上的阶段。如美国百老汇最经典的3部音乐剧:《歌剧魅影》迄今已经上演了9000场左右,《猫》上演了7485场,《悲惨世界》上演了6680场。从票房领域统计,被称为“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剧”的《猫》,早在1995年其全世界的票房收入就已超200亿美元,同时也创下音乐剧之都百老汇演出单天、单场次119万美元的最高纪录。这个纪录超过《阿凡达》所创造的迄今电影业单部影片最高票房11倍之多。

  新的尝试:本土化改编

  其实,多数音乐剧制作人对于国内市场并不乐观,如三宝等就对国内音乐剧市场普遍不看好。同时,曾在两年前风光一时的东方百老汇在引进多部经典剧目后,现在也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仅仅靠引进经典剧目,并不能打造出国内的音乐剧市场。

  而在一衣带水的日本、韩国等东亚近邻,音乐剧也是舶来品,然而日韩的音乐剧市场已发育成熟。“日韩的本土音乐剧演员都是先进入英美音乐剧经典剧目的日韩文版演出才锻炼成长起来的。国内做音乐剧应该先引进世界知名音乐剧,制作中文版。通过学习国际音乐剧规范的制作流程,形成好的口碑,再制作自己的原创作品。只有一点点吃透了音乐剧的规律才能做出好的作品,而只有好作品才能有好的市场反响。”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总裁许晓峰如此分析道。

  音乐剧市场的培育并不仅仅是靠引进或改编经典剧目就能简单实现的,即使在市场已成熟的英美等国,音乐剧市场的培育仍在不断探索新的方式,其中有诸多可为国内借鉴之处。如剧院或制作公司有时会用其他方式对观众的关注点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实际上是在培养潜在的市场。比如“百老汇观光游”,向观众开放15家剧院,其中两家剧院的后台可以让观光的游客自由出入,观看排练并了解后台生活;有面向儿童的“孩童之夜”,6至18岁的小观众都可以免费观看百老汇剧院中的任何剧目,同时可以参与体验后台的运作过程;更有定期的免费音乐剧表演音乐会向大众普及音乐剧,如“百老汇上的百老汇”“星光下的百老汇”等。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大大培养了青少年学生对音乐剧的兴趣以及戏剧欣赏水平,并打下了广泛而坚实的观众基础。

  以下为记者摘编的源自演出商、专家、观众、媒体等不同群体的微博中对于目前国内音乐剧本土化与市场开发关系的看法:

  @SMG陈蓉:刚看完音乐剧《妈妈咪呀!》,心情很好!中国的音乐剧市场从引进经典音乐剧的中国版本开始培养音乐剧的演员、创作团队和观众是不错的尝试。因为现在和百老汇有差距,所以未来我们可以更好。

  @小浪观剧团:曾闭关两年潜心创作《蝶》剧的音乐人三宝,在谈到国内音乐剧市场时表示,“国内音乐剧市场连起步都谈不上,只能说刚有点儿萌芽。总要有人去做这个事儿,慢慢培育市场,我们的观众不能只有国外的音乐剧可看。”

  @醉生梦死飘忽姐:至少音乐剧的爱好者是在渐渐增多的,而他们现在只能艰难地去寻找外国音乐剧看。这说明中国的音乐剧市场是有基础、也有培育空间的。引进的英文原版音乐剧请给力一点,要改编的话请再给力点,支持中国原创。

  @文硕:将Musical译成音乐剧的误导有二:一是以为音乐剧是舶来品,中国从未有过;二是认为音乐剧是音乐的剧,音乐是决定性的,而忘记“剧”才是根本和灵魂。故现在一些演艺公司拼命引进国外音乐剧,号称要孕育音乐剧市场,其实这个市场只是欧美音乐剧市场,不是一直就存在的中国音乐剧市场。

  @上海高瞻音乐剧剧团:对于票务公司与话剧中心的口水战,谈论的问题似乎过多涉及了自身利益而忽略了真正的音乐剧市场和消费群的感受。说到底,我们缺乏一个良性的运作机制和合理的价格定位,以及消费者能承受的时间、精力成本的确定。对于音乐剧市场,我们尚在摸索之中。
()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