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民生杂谈

报告称中产人数2.3亿 当心中产成为陷阱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作者:温国鹏
2011年08月05日14:30
  8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年城市蓝皮书指出,在2009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8月4日《京华时报》)

  作为“中产”我很憋屈

  作为一个“中产”的成员,我买不起房,没地方住。尽管在小城市中我的收入也算中等,但是四五千的房价令我望而却步。一套100平方的房子四五十万,我要不吃不喝不用,辛辛苦苦工作十来年。有人说可以贷款,可问题的关键是,首付就要十几万去哪要啊?再者月供能承受得了吗?作为一个“中产”,我要租房、居无定所,为此,我深感遗憾,也很郁闷。

  作为“中产”的一员,我生活压力太大,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全靠我这点收入,如今什么都在涨,菜价涨了、学费贵了,家里用的水电也都提价了,每到月底,都要为缺钱而烦恼。小孩要上学,家里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小病小痛也多,这日子还能过得下去吗?连一些基本的生活质量都无法保证,作为“中产”,我感到非常憋屈。

  (陶功财)

  当心中产成为陷阱

  按照社科院这个报告的定义,我国城市中等收入者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应该大约在17000元上下。这个收入不要说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买不起房,就是在二线、三线甚至四线县级城市都难以买房。要说到中国中等收入者的生活状态,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焦虑”。对房贷的焦虑,对房价的焦虑,对就业和失

  业的焦虑,对身份的焦虑,对医疗、养老、自身安全以及生儿育女的焦虑等等。

  在许多人看来,身边总是危机四伏,总有原因让人感到不安,被剥夺感时刻存在。中等收入者的这种焦虑、不安全感表明,他们不是中产阶级,或者,只是中产的一个虚妄的幻像而已,反而更像一个“中等收入的陷阱”。 (彭兴庭)

  中产“很丰满”,生活“很骨感”

  “被”时代,多出“被脱贫”“被中产”不足为奇。一部分群体“被脱贫”,就会有另一部分群体“被中产”,这是一个渐进的必然。“被脱贫”或“被中产”都是“被”时代的权利贫困,或者说是权利差距。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苏振华认为,居民收入差距是由民众的权利差异造成的。权利一旦“贫困”,收入必然“疲软”。一部分群体拥有着“超国民权利”,仍在不停地“加油”;另一部分群体已权利“贫困”,但仍在“被脱贫”。

  中产“很丰满”,生活“很骨感”。有人士这样说:中产应该是认为歌剧、诗歌、画展的艺术享受比澳洲龙虾重要,强烈认同“中国梦”,但也会为无法实现这个梦而焦虑。“他们应当有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有金钱可以捐赠给自己所支持的慈善项目,有理想能够与家人周游世界。” (王旭东)

  2400万个税纳税人与2.3亿中产

  确定城市中等收入者的标准是什么,2.3亿人的数据又是怎么统计出来的,社科院没说,我们也没必要去追问,白白惹人家不高兴。我们想强调的是,我国的个税免征额调至3500元后,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王建凡曾介绍说,调整后,纳税人数由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很显然,这2400万人不仅仅是中产,里面还包含着高收入群体。也就是说,照这么计算,起码还有2亿人连个人所得税都没资格交的人被社科院划入了中产的行列,这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温国鹏)
()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