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民生杂谈

药品降价的隐忧

来源:北京晨报
2011年08月09日07:16

  目前,无论是医院还是医生,收入的很大部分来自于药物,开药越多,收入越多,在此基础上,一味地降低药价,一是只能迫使厂家以次充好,二是诱使医生选择利益更高的药物,降价药因为无医问津而失去降价的意义。

  国家发改委近日宣布,从今年9月1日起降低部分激素、调节内分泌类和神经系统类等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共涉及82个品种、400多个剂型规格,均降幅为14%……在物价普遍上涨的大背景下,药品却要降价了?!但是,这实在不是个好消息!

  首先,随着降价的开始,现在还能买到的药物将“不翼而飞”,这是每次降价之后都必然出现的“降价死”。其次,主管部门一味地降低价格时,难道就没担心过价格过低带来的药物质量问题吗?药品也是商品,也要经过生产流通的诸多环节,药品降价后,利润减少、医生不用、医院不要、药商不销……能闯过这些环节而仍旧以最低的价格“存活”于市的药物,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降低原料品质,如此的药效也便可想而知,“一分钱一分货”、“便宜没好货”是个硬道理。

  的确,看病贵是民众的一贯反映,为解决这个问题,相关部门总是把降低药价视为解决看病贵的唯一出路,事实上,药品降价几乎每年都有几次,降价程度也很客观,但作为终端受众买药人似乎并没因此感到省钱,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也:为了规避降价,给被要求降价的药品换个新的商品名,重新注册为“新药”,价格也因此可以重新制定,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新药开发看似异常迅猛,数量可观,事实上,原研发药物少之又少,很多是在“旧瓶装新酒”,这种累及到药物研发水平的不良趋势,很难说和一味的药品降价不无关系。

  事实上,现在的医疗保险覆盖面已经很广泛,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基本上实现了百姓看病,政府买单,这个背景其实已经给医改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目前,无论是医院还是医生,收入的很大部分来自于药物,开药越多,收入越多,在此基础上,一味地降低药价,一是只能迫使厂家以次充好,二是诱使医生选择利益更高的药物,降价药因为无医问津而失去降价的意义。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其实也就是鼓励医生以医疗质量服务于病人的办法。吃药是治病的办法,但少吃药,或者更加合理地使用药物才能体现医生的医疗水平,可以通过提高医生的诊疗费用来逐步替代药物收入的办法给高水平的医生以鼓励。事实上,很多病人现在是“被开药”,在可吃可不吃的选择上,药品带来的利益而不是医学本身起了决定的作用。如果在看病费用中,医生的诊疗费用得到合理提高,药品的收入合理降低,这不仅将鼓励医生诊疗水平的提高,也避免了医生为提成而开药,病人为医院收入而吃药的致命缺陷,看病贵的问题才可以得到根本解决。

  佟彤

()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