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以来,国资委连续召开会议,探讨加速央企内部资源整合方案。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表示,国内外因素决定央企今后进一步扩张的余地有限,央企“十二五”期间的增长规模将会明显低于“十一五”期间,企业还可能面临严峻的阶段性挑战。因此,国资委将推动央企在“十二五”期间加速内部资源整合,由前期的“做大”转变为“做强”。
这意味着,央企扩张步伐将放缓,整合前期并购资产成为新的工作重点。“目前,一些央企正在处理前一阶段由于并购不成功造成的大包袱,消化成本有的在几十亿元以上,这方面的教训非常深刻。”邵宁坦承。
对于央企下一阶段如何进行内部资源整合,国资委特别强调央企要主动做好业务剥离,尤其是剥离非主业、非战略性业务。“即使是盈利的业务,如果不符合公司发展战略,也要坚决退出。”
部分央企“消化不良”
过去几年,央企的主要市场行为就是资产扩张。据国资委统计,2006-2010年,央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近10万亿元,并购重组各类企业达2200多家。
通过资产扩张,央企不仅规模大增,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内部资源结构和经营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以前大多数央企业务单一,现在几乎所有央企都涉及多元化经营,甚至尝试产融结合。用国资委的话说,目前,央企“内部资源的构成情况已经高度复杂化”。
但从目前央企并购重组的情况来看,部分重组效果并不好,央企拼命铺摊子的同时,还加剧了同业竞争。对此,邵宁日前在内部会议上表示,央企并购重组不能只吃进、不消化。
邵宁表示,部分央企在并购中重并购、轻整合,不少央企并购战略不清晰,很多是机会导向,并购目标偏离企业发展战略。
一位接近国资委的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国资委正集中指导一批并购失败的央企处理不良资产,“据国资委分析后总结,大部分失败的并购案例,主要是由于对产业前景、市场形势、目标企业分析不充分,最终导致并购目标成为包袱”。
央企资产扩张带来的另一后果是同业竞争、关联交易普遍。据国资委研究局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40余家央企控股的110多家上市公司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同业竞争,约占央企上市公司总数的三分之一,此外,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之间也大量存在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
国资委研究局副局长于宝恒对本报记者表示,部分央企上市公司资源分散,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同业竞争比较严重,关联交易比较普遍,另外,部分央企虽然实现了整体上市,但存在重复决策等问题。
加速业务剥离
自今年以来,国资委多次在内部会议上强调,“十二五”期间,央企资产扩张的空间已不大。
央企除了自身“吃得太饱,消化不良”,客观经济环境也将限制央企扩张步伐。
“现在可以看清楚的是,今后一段时期,国际、国内市场进一步扩张的余地有限。”邵宁在8月初的一次央企内部会议上如是说。
因此,自今年开始,国资委的战略逐渐由对外扩张转变为注重内部资源整合,并特别强调要做好相关业务剥离。
邵宁表示,前几年央企做的业务剥离,主要是清理无效低效投资。今后,要逐渐将非主业、非战略性业务剥离出去,即使是盈利的业务,如果不符合公司发展战略,也要坚决退出。
至于具体剥离方式,国资委建议,可以将非主业和非优势业务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转让,或者先上市后通过资本市场卖出股票等方式退出。当前尤其要探索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在中央企业之间开展重组整合。
邵宁表示,通过前期扩张,央企的业务范围已非常宽,一家央企的非主业资产很可能符合另一家央企的主业或优势业务发展需求,双方可以通过资产置换、相互持股,甚至产权无偿划转等方式进行重组,加强央企之间的资源流动性。
据本报记者了解,前几年,不少央企成立资产经营公司,专门处理无效低效资产,这一做法得到国资委的认可。另外,国资委还继续鼓励央企通过去年成立的国新公司实施剥离重组。
不过,邵宁坦承,与跨国公司、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资产剥离难度更大,主要是一些非经济性因素导致,例如职工情感方面的原因。
此外,国资委为鼓励央企加速业务剥离,在考核上更注重盈利状况,弱化了规模大小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另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支出的重点和方向之一就是支持中央企业重组。
(责任编辑:姜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