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平走了,离开了其他新闻发言人无法企及的高聚光。今天,王勇平不再担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职务的消息得到了官方验证。
一个新闻发言人的去职成为各类媒体上的重磅新闻,这从逻辑上讲不出道理的事情,当然与众矢之的的铁道部有关,更与王勇平无意识地自我塑造直接关联。
王勇平最为显著的表现自然是7月24日晚,在“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发生26个小时后,即铁道部召开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首次新闻发布会上。作为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现场上的几句“大实话”,将他自己抛上了风口浪尖。直到今天,他的“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依然是激怒公众的靶标。王勇平在发布会上随口而出的“副产品”,后来被舆论称为“高铁体”,此后在网络调侃中被广泛使用,其流行频率可媲美当年赵本山等人的小品。
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的调查正在进行,王勇平此时的离去,必然引发“发言人因言受过”的质疑与争议,网上热议的一种结论是,“王勇平是替罪羊”。
似乎可以肯定的是,王勇平不是主动辞职。因为再“正常的职务变动”在当前这样一个万众瞩目的背景下,决定本身自然而然会产生类似于“替罪羊”的联想。我们就此解读并希望看到的是,这是铁道部事故善后所进行的一次内部纠错处理,王勇平只是负有责任而被“处理”的其中一个,后面肯定还有人要为此受到真正的惩处。
王勇平职务调整引发的关注,一点也不亚于其“高铁体”的热蒸现卖。公众之所以关注王勇平的离任,实际上是为新闻发言人制度所担忧。面对王勇平的离任,我们同样以为,王勇平的处境与表现其实正是反思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一个样本。
首先,新闻发言人作为一种“制度”是社会公平发展所必须的。质疑铁道部、责问王勇平的现场直播,就是这种“制度”所带来的结果,公众需要这个信息来源地。公众可以抨击王勇平的某些言论,但不能就此否定新闻发言人的制度性安排。
其次,王勇平是近年来中央部委中能够积极、主动、经常性地面对媒体和公众的发言人之一。要知道,当年“首期中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诞生的新闻发言人,能够坚持8年的已寥寥无几。当然,王勇平的离去也证明这是个风险极大的岗位。因此,公众、媒体应该给予新闻发言人足够的宽容和理解,更要给予他们一些成长的时间与空间。
第三,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涉及政府重大事项,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面对新媒体时代,面对质询和问责,其自身需要规范。显然,王勇平在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地点所犯的“低级错误”,必然让自己吞下苦果。
铁道部到底为何更换新闻发言人?这是一个需要继续追问的话题。因为,王勇平言论之外的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显然还存在体制上的制约。王勇平走了,信息透明、真相大白却不会自己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