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谈股论金

上市公司做了“放贷人”说明什么?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2011年08月25日09:08
什么叫冷热不均?看看几条上市公司资金新闻就知道了。
  什么叫冷热不均?看看几条上市公司资金新闻就知道了。

  先看第一条:说因资金利率飙升,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热衷发放委托贷款,有的公司委托贷款收益甚至超过主业。截至7月底,在上市公司发布的对外委托贷款公告中,年利率最低为12%,最高则达 到21.6%。

  说白了,这些公司资金富余又没项目可投,于是干起了“高利贷”的买卖。

  比如,钱江生化(600796)宣布对外委托贷款1.4亿元,年利率为12%,每年利息收入高达1680万元,而公司一季度净利润只有1369万元。武汉健民(600976)宣布对外委托贷款1.5亿元,年利率为20%,一年利息收入将达3000万元,而武汉健民上半年净利润也不过3620万元。

  其实,除了这两家,干这买卖的并不算少,只不过信息披露不到位你不知道罢了。

  不做不知道,放贷真是妙:低成本拿到资金高价格放出去,实在是一本万利的好事。不过,这些公司恐怕忘了一条,买卖资金是个相对垄断的生意,得有牌照才行,他们的行为迟早要受到质疑和惩罚,此处暂且不表。

  说完资金富余的公司再看第二条新闻:就在前几天,一则报道称公布中报的180家公司虽然交出总计170亿元净利润的成绩单,但其经营性现金流却大降77%至-29.70万元。逾五成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告负,超过六成的公司资金情况正在恶化。

  该文章言之凿凿,说“货币紧缩向实体企业的传导,在上市公司身上最为明显。今年上半年,虽然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仍然保持增长,七成以上的公司仍然递上了预喜成绩单,但现金流情况却在明显恶化。”

  一正一反,都是说上市公司,但彼此落差如此之大不禁让普通投资者一头雾水:上市公司资金面究竟怎么回事?

  有人说了,A股上市公司两千多家,一句话岂能给出个结论。事实虽然如此,不过这冷热不均的现状倒愈发反映出一个老问题,那就是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显然出现了偏差。

  按理说,货币政策紧缩再加上周边经济体出现种种问题,上市公司作为一个群体,本不该出现明显的“风景这边独好”。以资金为例,即便没有更好的项目,手头资金也不至于多到可以贷出去当“二银行”。但这一切真的就发生了,这不是市场机制出现问题是什么?

  市场机制中的源头之一就是银行的金融资源分配问题。

  从许多银行信贷部门反映的情况来看,尽管资金面趋紧,但上市公司仍是各家商业银行放贷的香饽饽,他们很容易从银行获得贷款甚至低息贷款。

  有这样一个的循环关系:银行贷款给上市公司,部分不守规矩的上市公司以委托贷款高息发放出去吃利差,银行则收取贷款利息和委托贷款手续费。他们各得其所,只是苦了有真实资金需求的中小公司和微型企业。

  资金是公司的血液,如果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相当于失血过多的身体即便有再强大的基础都可能瞬间崩溃,更何况底子本来就很薄弱的小企业。

  记得有人感慨,说那么高的利率居然还有人抢着去贷,他们究竟做的是什么生意?要我说,这可真是冤枉了那些中小企业,他们并非找到了超过50%收益率的好买卖,而是面对即将断裂的资金链,他们不得不饮鸩止渴,熬过这一时再说。那钱是用来救命而不是生钱的!

  这就是区别。

  金融资源是实体经济的基本动力,其配置严重失衡必然导致实体经济增长乏力甚至崩溃,对此,监管当局不可不察。

  求资若渴
()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