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际财经 > 全球经济

内外双紧 外需投资或同步放缓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吴土金
2011年08月29日04:06

  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陷入零利率流动性陷阱当中,日本政府虽然在过去二十年中,隔三差五地通过宽松财政来刺激经济,但最终无力抵御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现在欧美的情形实质上与日本没有本质差异,欧美经济很可能正在步日本后尘进入长期低迷。

  美国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其利率水平从过去的十五六个百分点下降到了极限,一直享受着利率不断下降带来的信用繁荣。但2007年次贷危机暴露之后,居民部门去杠杆化出现信用萎缩,美国实施极度宽松的财政政策,政府国债占GDP的比重也由65%左右扩张到了接近GDP总额的水平,并依赖公共信用的大幅扩张成功抵御了民间主体的信用收缩,形成了表面上的经济快速复苏。

  但近期美国国债碰触上限之后问题正在重新暴露。利率降至极限之后货币政策已然失效,美联储能做的就是启动印钞机购买国债,眼下的情形却是美债收益率不断走低,再出量化宽松打压市场利率也没多大意义,零利率至少维持到2013年。与日本相比,欧美国家更为糟糕的境况在于,政府无法像日本那样随意提高债务上限制造财政赤字,美国两党就债务上限问题的争吵博弈,确实体现了很强的财政纪律和货币约束。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丧失了财政刺激效应的美国经济,未来要面临的财政约束会比日本要深。过高的负债水平,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双重失效意味着美国经济长期低迷的种子已经埋下。

  欧洲的问题在于其主权债务约束,尤其是这种约束被置于欧元区统一的货币体系之内时,各个国家由于丧失了货币主导权,无法像货币独立的国家那样随意地印钞票还债,因此主权债务不可维系,违约风险很容易暴露。为了降低主权债务的违约风险,欧元区高负债国家试图通过削减赤字来保障自身信用,但削减赤字对经济增长和国内社会稳定带来的负面冲击又十分巨大。与美国相比,欧元区未来虽然有一定的降息空间,但财政的不统一已经使得各成员国之间的信用市场出现分化。

  欧美经济低迷对中国的直接影响在于出口的下滑,尤其是需求低迷、升值和要素成本上升共同作用的时候,外需拉动力的衰减会成为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一大原因。国内经济更多的约束来自于资产泡沫和高通胀的困扰,地方政府负债上升和政府在经济蛋糕当中过高的比重也同样构成了未来经济政策的额外约束。在国内潜在经济增速放缓、通胀上升的背景下,政策两难特征有长期化的趋势,最终的选择可能还是在提高通胀容忍度和降低信贷及投资速度这两者之间作出权衡。

  外围走弱和国内紧缩政策的累积效应,将使得国内经济出现外需和投资增速同步放缓的局面。调控政策在增长和通胀之间的观望意味着紧缩周期可能已到尾声。发达国家经济长期衰退、欧债危机导致欧元可能出现大变革,全球货币体系处在类似于上世纪70年代美元和黄金脱钩的动荡期。凯恩斯式调控的逐步失灵意味着解决经济困局的出路已不在经济政策本身,而在于如何通过深层体制的变革来重构分配和社会体系的平衡。

(责任编辑:谢伟)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