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金融评论

瑞银:央行扩大存准基数并非流动性收紧举措

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汪涛
2011年08月29日09:34

  据路透8月26日报道,央行将扩大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覆盖范围。从9月5日起,存款准备金率将逐渐适用于银行的“保证金存款”,即那些用作担保银行表外项目和证券交易业务(包括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的存款。

  我们认为存款准备金支付方式的调整主要反映了央行想要应对快速增长的表外信贷活动的意图,而不应当被理解为一种严厉的收紧银行间流动性的举措。市场对这个消息最初的反应是负面的,大多数评论者都把调整存款准备金覆盖范围看作是意料之外的流动性收紧。但是,在评估了报道中支付方式的变动、以及将预计被冻结的流动性和将来新产生的流动性进行比较之后,我们得到了不同的结论。此外我们也认为未来几个月里,央行不太可能上调或下调一般存款准备金率。不过,央行的该项调整会影响到银行调低标外信贷、多缴存款准备金,因此对银行的盈利来说有负面影响,并可能让流向经济体的整体信贷稍有减弱。

  存款准备金调整及对流动性的影响

  据《第一财经日报》8月29日报道,商业银行已接到央行通知,用作担保银行表外项目和证券交易业务的存款(保证金存款)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被纳入存款准备金的上缴范畴。这些保证金存款(7月末余额为4.4万亿人民币)过去一直被免于存款准备金的支付。据报道,银行将获得3-6个月的过渡期来适应新的支付规则。大型银行将在9月5日、10月5日和11月5日之后分别按20%、60%、100%的保证金存款基数支付21.5%的存款准备金,而中小型银行则将在未来6个月中按15%、30%、45%、60%、80%和100%的保证金存款基数支付19.5%的存款准备金。

  总共需多缴的准备金约为9000亿,相当于在未来6个月里上调125个基点的存款准备金率。根据官方数据,7月末大型银行保证金存款为1.6万亿,中小型银行则为2.3万亿。表1给出了我们估计的未来几个月需要支付的准备金数额。

  虽然额外的9000亿准备金乍看庞大,但在对流动性的冻结感到担忧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潜在的流动性注入。在未来的6个月里,共计8130亿(从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的央票和正回购资金将到期,若央行并不将其展期,则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如表2)。此外,未来几个月中外汇流入将继续产生新的流动性——在未来6个月至少产生1.2万亿的流动性(2011年上半年外汇流入总计产生了超过人民币2万亿的流动性)。

  因此,存款准备金支付方式的变动所导致的流动性冻结会大大少于因外汇流入而生成的新增流动性和未被展期的到期央票之和。这意味着央行仍可以减少其他对冲形式,以保证基础货币和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供给充分。新规对基础货币供应的影响基本上应是中性的。

  为什么现在出新规?

  许多评论者认为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缴纳基数是一个意料之外的流动性收紧举措。但是,就如前文所述,并不见得。我们并不认为新规旨在收紧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而认为这是因为政府想要管理快速增长的表外活动, 因为后者让央行的流动性管理更为复杂并打折扣。

  在过去一年里,银行的表外活动增长迅速。一方面,高企且不断上升的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银行的准备金率为21.5%,银行体系为21%)激励银行发展其理财产品和其他非准备金范畴存款类业务。另一方面,信贷额度的实施也激励银行推动表外信贷和贷款证券化(包括银行间短期和中期票据)业务的发展。因此,虽然最近几个月里人民币贷款和M2增长率明显放缓,但由于其他形式信贷更加迅速的增长,更为宽泛的“社会融资总量”增长并未同样减缓(见图1)。2011年1月到7月间,银行存款总额增长了约9.4%,同时各种理财产品迅速则增长了28%。在所有存款中,用作担保多种表外活动的保证金存款自1月末增长了22.2%。

  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央行一方面依赖存款准备金率为其最重要的对冲和基础货币管理工具,另一方面依赖于信贷额度,以管理经济体中的流动性,大量形式的金融创新使得传统的对流动性衡量指标变得不那么精确。这并不新奇——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一旦政府瞄准某些广义或者狭义的货币供给作为政策目标,这些指标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不能反映经济的真实情况。通过要求银行支付保证金存款的准备金,我们认为央行的主要意图是弥补监管漏洞,从而减少银行通过表外活动留出更多信贷。这将在目前帮助央行更有效地管理和衡量体系内真实的流动性情况。

  关于宏观政策基调,我们相信政府会暂且保持不变——不会更多地收紧,也不会突然地放松。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认为新规出台也表明央行不会再上调一般存款准备金率(银行体系目前为21%)。我们也认为这意味着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也不会很快发生,虽然最近几天市场一度对此进行猜测。

  当然,虽然存款准备金新规也许对整个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影响有限,它会改变银行的动力,让银行的表外借贷行为如承兑票据和理财产品没那么有利可图。新规会让货币和信贷政策的管理更有效,可是会对银行的盈利有净的负面影响,至少短期内如此。

  (作者系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克伟)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