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民生杂谈

勾兑不能成为我们的生活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2011年08月30日15:14
  近日,有读者举报称,位于北京南河沿大街的东来顺华龙街店鲜榨果汁系“果粉”勾兑。记者应聘服务员进入该店,获知“鲜榨果汁”的制作、售卖过程。该店鲜榨果汁是用“果汁伴侣”、添加剂和少量果肉勾兑而成,1扎成本大多控制在10元左右,售价却达五六十元。记者在该店食品添加剂备案表中看到,其标注自制饮料不使用添加剂。

  之前,海底捞、味千拉面也陷身“勾兑门”,勾兑已经成为餐饮行业的梦魇。

  钱报网网友吕平:笔者之前也听说过类似的事情,但总认为那些都是小店们所干的勾当,而现在连“东来顺”这种名店都这么做了,真的感到非常悲哀,以后餐饮这块,我们还相信谁呢?倒不如自己买点菜烧烧,麻烦是麻烦了,但毕竟那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卫生和真实。

  钱报网网友yi依稀:“玉米伴侣”、“芦荟伴侣”、“奇异果伴侣”……果汁伴侣何其多。这一多,勾兑就出来了,效果就出来了,暴利就出来了。当然,安全隐患也出来了,对饮用者的危害也出来了。

  钱报网网友鹤东云泽:专家、行业协会和某些强力部门之间总有些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关系,甚至几乎结成了彼此心照不宣的攻守同盟。如同那些祸害唐三藏师徒的妖魔鬼怪一样,大都是神仙家的狗狗猫猫,即使东窗事发现出原形,也不过当面痛打事后安抚,又怎么可能起到坚决干净彻底地防微杜渐守护群众健康的作用呢?

  本报评论员方小晶:看了央视的一则报道,有专家称其实并非所有勾兑都是非法的,有一些勾兑甚至在营养价值上都与传统老汤相差无二。但消费者为什么对勾兑如此反感?恐怕最多的还是因为这些商家或者遮遮掩掩或者干脆谎言欺骗。既然勾兑并非妖魔鬼怪,何不大方承认呢?哪怕这与消费者的传统饮食习惯相左,甚至影响到生意,总比被曝光后千夫所指好吧。现代化的标准流程式餐饮与中国的传统美食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你硬要鱼与熊掌兼得,是不是太贪心了点?

  本报特约评论员付瑞生:记得张艺谋拍摄《山楂树之恋》打出的广告词是:纯爱。爱就是爱,可见现如今,爱还要分纯洁的或者勾兑的。勾兑陈醋、勾兑酱油、勾兑鲜奶、勾兑面汤、勾兑豆浆、勾兑藕粉、勾兑燕窝……勾兑生活,对勾兑的恐慌已经超越了对于监管失职、法律缺位的探讨,中国人更像在哀叹“原味人生”的黄昏。人心是勾兑的,道德是勾兑的,诚信自然也难免被勾兑,这才是当下国人最大的焦虑所在。

  政府监管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可谓不大,但是当下更迫切的是“社会重建”。正是因为“权力之恶”和“资本之恶”的勾兑,食品安全毒瘤才久病不除。单方面强调加大监管力量于事无补,恰恰需要把单一的权力分流给社会,培育一个人类学家波拉尼的“能动社会”。这个社会可以用来和市场相抗衡,矫正市场的消极作用,同时也可以矫正权力的滥用。最终才能让人心正本清源。

  钱报网网友xiaozhendeo:我曾经在一家饭店当过临时工,见识过所谓监管部门的手段。老说监管不给力,但他们收起钱来一点也不手软,每次的卫生检查之类的都是收钱的征兆。今天小检查,明天大检查,总是掏腰包,你想想酒店的老板甘心么。

  钱报网网友北原小子:我的底线:一、没有营养就算了,不能吃坏肚子,不能影响健康。二、不是真材实货就提前声明一下,卖的那些替代品从价格上也不能超过真材实货。

  钱报网网友无风日子:监管的缺失、处罚的畸轻,致使市场的诚信越来越淡薄,所以记者成了打假的“王海”,报纸成了科普的课堂。

  本报特约评论员温国鹏:有了海底捞的前车之鉴,民众已经对勾兑有了一定的承受力,骂起来也驾轻就熟,不过是换换对象,把刚说过不久的台词再重复一遍而已,不用费什么力气。真正需要费力气思考的是,像东来顺这样不声不响被勾兑拖下水的还有多少?监管部门到底还有没有办法保证民众吃点儿原汁原味的东西?最起码,就算是勾兑的,也让大家吃得明明白白,别动不动就当冤大头,被人家糊弄了还多花银子。

  钱报网网友凌心园主:消费者对“勾兑”有三恨:一恨添加剂伤身,二恨“鲜榨”谎言欺骗,三恨商家借此牟取暴利。中国消费者对餐饮的要求,已经由“吃得美味”退化到“吃得安心”。

  高路:“苹果之父”乔布斯曾说过,不要去欺骗别人,因为你能骗到的人,都是相信你的人。被你信任的人骗,这种伤害尤其刻骨铭心,也更不能原谅,失掉一个熟客远比揽来一个生客付出的代价要高得多,记住乔布斯朴实的忠告,苹果的神话不是靠吹嘘与欺骗取得的。主持:高路
()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