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人物 > 大人物

雏鹰农牧侯建芳:上下游通吃心里才有底

来源:理财周报 作者:黄剑
2011年09月05日06:40

  侯建芳的雏鹰农牧被人称为“养猪第一股”,登陆资本市场后,侯氏家族财富膨胀至40亿元,成为农业领域顶级富豪之一。

  侯建芳认为,生猪养殖不但不是夕阳产业,而且还“看不到天花板”,相对极广阔的市场,雏鹰未来的发展空间可说是无限大。

  2014年,雏鹰生猪

出栏将达到360万头,侯建芳把宝押在了生态猪上。

  尽管已经20多年不事稼穑,侯建芳还是常用浓重的新郑口音说自己就是个农民。

  2010年9月15日,他的雏鹰农牧登陆中小板,总市值超过70亿元人民币,被人冠以“中国养猪第一股”的名号。侯建芳家族财富达到40亿元,进入理财周报“3000中国家族财富榜”。

  与他接触过的人说,侯建芳非常低调,他从不谈论个人财富,也不关心公司市值,很少在公众活动中露面,拒绝任何媒体采访,甚至公司上市,他也没有告知与其熟识的当地官员。

  他习惯早起,每天早上都会去跑步,即便出差在外也少有中断。他聊天的时候,不时会发出朗声大笑。

  在其员工看来,侯建芳依然保

  留的许多农民的品质。除了处事低调,他勤奋异常,吃苦耐劳,谨守诚信。同时也有人评价说,侯的骨子里有着倔强的企业家性格,做事果断,永远自信,精明苛刻,颇具野心。

  他的公司位于河南新郑薛店镇,90%左右的业务为生猪养殖,包括种猪、仔猪和肉猪。中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8201.45万元,同比增长78.50%;实现净利润4210.60万元,同比增长347.78%。

  侯建芳素色调的办公室内,除了办公桌椅、小沙发和橱窗之外,只有墙上挂着一块写着“诚信赢天下”的匾额,和一幅雪山静水的风景画。

  8月16日,在这间办公室里,理财周报记者专访了这位资本市场新贵。

  从养鸡到养猪

  “河南猪肉消费量大,养猪不愁销路。”侯建芳说,当时北方缺乏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只用考虑质量问题即可

  在新郑当地,侯建芳开始被人所知是因为养鸡,以养鸡业为主的雏鹰禽业即是雏鹰农牧的前身。侯建芳自言“在全国还算有名”。

  1988年,侯建芳用200块启动资金搞了个家庭作坊式的养鸡场,鸡苗购自郑州市种鸡场,6年后正式取名雏鹰种鸡场。尽管期间也遭遇过挫折,但鸡场的发展颇为迅速。2003年,他与家族成员共同出资组建河南雏鹰禽业发展有限公司。此间,其主营业务一直为种鸡养殖,养猪为辅。

  2003年的“非典”给侯建芳很大触动,他觉得单纯养鸡风险过大,开始逐渐扩大养猪规模。

  除了疫情,另一个让侯决定转型的原因是他对市场的判断。

  “你很少看到河南人买只鸡回家吃,南方就有这个习惯。”侯建芳用地道的河南话向记者分析,北方人,特别是河南人没吃鸡肉的习惯,更爱吃猪肉。北方的鸡肉消费量比南方小不少。在北方市场更大的还是养猪。

  更重要的是,侯建芳认为2003年以后,跟南方相比,在河南养鸡已无成本优势可言。

  此前,作为粮食大省,饲料价格上河南的优势非常大。但2003年下半年之后,北方饲料价格上涨,相比于南方优势已经不大。“原来一斤饲料差到1毛钱,后来就只有五六分钱的优势了。”

  “南方养一只鸡赚3块,我们只赚1块。”侯建芳认为利润下降,在北方养鸡已经不好做了。

  而在此时,侯建芳判断,生猪养殖的市场前景更为广阔。“河南猪肉消费量大,养猪不愁销路。”他说,当时北方缺乏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只用考虑质量问题即可。

  谨慎的侯建芳在决定大规模发展养猪之前,先给自己留好了后路。

  2004年,侯建芳与双汇发展(000895)建立合作关系,此时其第一批生猪养殖项目刚刚投产。双汇发展对猪肉的巨大需求量,让侯建芳更加放心地继续扩大生猪养殖的产能。

  此后,雏鹰公司不断扩建生猪养殖项目,今年上半年,雏鹰农牧销售生猪37.69万头,实现营业收入已达4.2亿元,占主营收入比90%左右。

  7年过去,虽然已经被人看作“养猪股”,其实侯建芳也没放弃他赖以起家的种鸡养殖,其种鸡产量一直保持在80万套左右,只是随着养猪产能提高,种鸡占主营业务收入比在不断下降,到2011年上半年仅为10%左右。

  在侯建芳的计划中,种鸡将保持现有产能不变,今后雏鹰将主要扩张生猪产能。

  抗过去就会活得更好

  遇到大型疾病,除了等待行情转好,最关键的是不能卖种鸡(种猪),这样还有回旋的余地,否则必会后悔莫及

  疫情对畜牧养殖行业来说,就像一把随时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侯建芳说自己很幸运,每次困境都扛过去了,并把握住了之后的好行情。

  1995年,雏鹰种鸡场初建,一场突然的瘟疫,让侯建芳的养鸡场遭到重创。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5000只种鸡死去大半,同时饲养的生猪也一并发病。

  “这可以说是我一生之中遇到的最大挫折。”侯建芳说。

  “当时行情也不好,养鸡场整体资产也没多大。养得差的,可能赔得血本无归。”侯因为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积累,虽然也亏厉害,但终于还是挺了过去。

  一年后,养鸡行业开始新一轮的周期,当年鸡蛋价格达到8.6元/公斤的历史高位,禽蛋年产量为1954.0万吨,相比上年增加近300万吨。

  突如其来的好行情,让侯建芳迅速恢复元气。这一段过山车一般惊险刺激的经历,让他对防疫技术的意义有了极深刻的认识,开始加大对科研的投入。

  多年之后,雏鹰农牧上市,募投3600余万元建设科研培训中心项目。到2010年底,雏鹰农牧技术和研发人员达到289人,占员工总数(不包括合作养殖农户)的45.1%。

  2003年初,此时“非典”疫情席卷全国。

  这样全国性的疫情,对很多养殖企业而言几乎是致命的,但侯建芳说:“抗不住就会死得很惨,但抗过去了会活得更好。”

  那个时候,没有人买侯建芳的鸡蛋,自然也收不回一分钱。

  “根本没有什么人买鸡蛋、鸡肉。”侯建芳道,那时候鸡价大跌,他们的货一点都发不出去。当时几乎所有的养殖企业都是如此。

  “畜牧养殖不像工业企业,工厂可以拉闸断电,工人放假,可鸡不行啊,就像人一样,还得吃啊,你没有产品可卖,资金断了,而饲料还得继续买,那边工钱也没法儿发,很困难。”那段日子,侯建芳经常失眠,白天黑夜都在挖空心琢磨如何借到钱。

  这期间,侯建芳做了3件事。

  他首先决定将全部成品鸡屠宰,存入冷库,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而后,侯建芳以2.3万元的保底补贴说服合作养殖农户,果断对这些鸡进行强制换羽,以改变其激素周期,提高产卵率。

  换羽期的鸡不能进食,农户怕有风险。但侯建芳很自信,他曾为此做过实验,16只鸡饿了18天,存活14只。

  此外,因为发不出工钱,侯建芳担心有农户想离开。他承诺,如果亏损,公司提供2.3万元的保底利润。而当初雏鹰农牧与农户签订合同时,为提高农户积极性,曾明确规定,如果遇到非人为不可抗拒因素造成农户亏损,公司将在年底结算时提供2万元的保底利润。

  “出了事,农户亏了50万,公司补52万。”雏鹰农牧董秘吴易得介绍。

  “非典”期间,由于资金链断裂,不少企业甚至变卖种鸡筹钱。但侯建芳并没有如此。

  “千万要保住‘种’。”侯建芳认为,对于养殖企业而言,遇到大型疾病,除了等待行情转好,最关键的是不能卖种鸡(种猪),这样还有回旋的余地,否则必会后悔莫及。

  当年6月前,“非典”疫情结束,行情开始大反弹,种蛋均价飙至1.1元,雏鹰农牧和养鸡农户不赔反赚。

  随后几年,“禽流感”,“蓝耳病”,“高热病”,“猪流感”接踵而至,就像一根根被喂毒的冰锥,深深刺伤养殖行业。雏鹰也不可避免。

  侯建芳说他是幸运的,困境中常常能把握住这个行业的好行情。2009年,尽管“猪流感”肆虐了一整年,但雏鹰农牧的生猪销量依然达到48.38万头,自2007年以来,年均增长率超过90%。此时生猪养殖已成为雏鹰农牧最主要的业务。

  上下游通吃

  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利润,他想“从源头到下游”每一个环节都“通吃”,打造一条全产业链。除了可以赚钱,也能控制食品安全

  行情大跌的时候,侯建芳的公司并不赚钱,还要把之前赚的钱补贴一部分给农户。因为侯建芳非常了解农户的心态。“你必须让他们赚钱,小赚也行,但不能让他们亏,他们亏了就不干了。”

  那公司的利润如何保证呢?

  2000年的一天,平顶山正大的一名业务员跑到新郑,找到侯建芳,说要跟他合办公司。

  这名业务员给侯建芳提出的建议是,正大提供饲料,侯提供鸡苗,合作组建一家公司,然后把饲料和鸡苗一起销售给养殖农户。“我们赚饲料钱,你赚种鸡的钱。”

  侯建芳觉得这个提议从理论上说,挺合理,但是他回绝了。

  他认为主要利润在饲料上,自己并不赚钱。而且把饲料从平顶山运到新郑来的高运费,饲料公司不可能承担。更何况行情差时,农户赔了钱,饲料公司不可能再给他们补贴。所有这些风险都在自己身上,饲料公司只赚不赔。

  正大的业务员走后,他的提议却留在侯建芳那里。他想要更大的利润。

  之后,侯建芳的公司开始统一采购大量饲料和药品,以他认为最合理的价格卖给农户。正式进入产业链上游。这也成为后来“雏鹰模式”的缘起。

  “与其让经销商赚钱,不如自己赚了。”侯建芳对理财周报记者说。

  侯的野心并不止于此,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利润,他想“从源头到下游”每一个环节都“通吃”,打造一条全产业链。除了可以赚钱,也能控制食品安全。

  此后,雏鹰农牧建立了2家饲料厂,直接掌控饲料的生产环节。今年,雏鹰还在吉林设立子公司,专门收购当地优质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材料。此外,目前正在建设一个40万吨饲料生产项目,投资额达5000万元。

  在下游,之前双汇发展一直是雏鹰农牧的大客户,但“瘦肉精”事件后,侯建芳开始投资1.55亿元,打造冷鲜肉屠宰加工项目。

  “明年就可以吃到我们‘雏鹰牌’的猪肉。”侯建芳笑言。

  看不到“天花板”

  生猪养殖企业要增强竞争力,除了降低成本,提高毛利率,就必须不断扩大产能

  在与理财周报记者交谈过程中,尽管侯建芳屡屡强调雏鹰农牧公司还小,基本面还不够好,但是从他不时颇有些夸张的哈哈大笑中,不难看出,他对自己的公司相当自信,或者说自豪。

  一位持有雏鹰农牧的私募基金董事长说,侯建芳的自信源于雏鹰农牧的盈利能力,以及生猪养殖行业未来巨大的空间,还有它的商业模式,“养猪这块,我们不敢说自己盈利能力最强,但肯定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侯建芳说,2011年上半年雏鹰农牧销售毛利率达36.16%,其中猪苗毛利率为48.19 %,肉猪为28.20%。2007年至今,年平均毛利率分别为23.66%,26.15%,22.51%,25.67%,而行业平均毛利率一直在16%左右浮动。

  对于雏鹰农牧而言,最大“潜在”对手莫过于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尽管并没有上市,广东温氏却一直被认为是国内最大的养猪企业。2010年,其生猪出栏量达600万头,远高于同行,盈利能力也一支独秀。

  “我们跟广东温氏没有正面交手,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也不会有。”侯建芳认为生猪养殖市场太大,据其一隅已足以傲视群雄。

  2010年,全国生猪出栏量约为7亿头,且每年以3%-5%的增长率上升。雏鹰农牧为66万头,市场占有率不到0.1%,规模最大的广东温氏也只有0.8%。

  《中国畜牧业年鉴》(2009)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在5万头以上的规模企业只有69家,总出栏量仅占全国总量的0.64%,而50头以下的家庭式养殖场占比高达44.05%。

  事实上,在河南,雏鹰农牧的市场占有率也仅为1%左右。

  侯建芳认为,当前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程度极低,主要还以散户家庭式养殖为主。未来散户的比例将会下降,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将逐渐提高。这对于规模企业而言是极大的机会。

  “这个行业还处于整合的初期。”侯建芳预计,未来5年,甚至10年,养猪行业都不会出现恶性竞争,因为“我还没有看到它的‘天花板’”。

  “这行不管怎么做,科技含量也高不到哪儿去。”在他看来,生猪养殖企业要增强竞争力,除了降低成本,提高毛利率,就必须不断扩大产能,“这是它成长的方向”。

  雏鹰农牧如此,广东温氏如此,其他企业也是这样,侯建芳说。

(责任编辑:谢伟)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