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16家上市银行贷款拨备率仅3家达标

来源:中国资本证券网-证券日报
2011年09月06日07:30

  编者按:今年中期,上市银行的业绩增长无疑十分强劲,但是业绩增长的背后也并非全无隐忧。本报特从上市银行的贷款拨备率、资本金储备以及成本收入比等几项指标入手,分析其成长性、资产质量以及监管达标门槛等,帮助投资者客观理性认识银行业的现状。

  16家上市银行

贷款减值准备金距离监管要求总缺口约为826.63亿元

  -本报见习记者 肖怀洋

  随着16家上市银行公布半年度数据,各家银行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也都浮出水面,这是银监会今年发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来,上市银行贷款减值准备金数据首次完整呈现,使得投资者对上市银行备战新监管标准有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今年上市银行半年报数据统计,贷款拨备率只有农业银行华夏银行建设银行达标,贷款拨备率分别为3.64%、2.67%和2.53%,五大行拨备率普遍较高,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略低,16家上市银行贷款减值准备金距离监管要求总缺口约为826.63亿元;而16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则全体达标。

  五大行拨备率指标

  好于股份制银行

  16家上市银行贷款总额为36.18万亿,贷款减值准备金余额总值为8860亿元,总的贷款拨备率为2.45%,虽然总体拨备率接近2.5%的监管标准,但是各家银行具体情况参差不齐。

  工、农、建、中、交五大行贷款拨备率均在2%以上,其中农业银行以3.64%位居首位,建设银行为2.53%,工商银行为2.47%,中国银行为2.17%,交通银行为2.1%。股份制银行当中华夏银行贷款拨备率较高,达2.67%,其余各家分别是:光大银行2.41%,南京银行2.31%,招商银行2.13%,民生银行2.1%,北京银行1.96%,浦发银行1.9%,深发展1.67%,中信银行1.48%,宁波银行1.46%,兴业银行1.33%。16家上市银行仅有农业银行、华夏银行和建设银行三家达标,本报记者粗略计算,13家未达标银行的贷款减值准备金缺口总额约826.63亿元。

  今年4月,银监会发布《指导意见》对银行业贷款拨备率提出了2.5%以上的要求,新标准自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系统重要性银行应于2013年底前达标;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部门将设定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并鼓励提前达标:盈利能力较强、贷款损失准备补提较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2016年底前达标;个别盈利能力较低、贷款损失准备补提较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2018年底前达标。业内人士指出,《指导意见》对新标准过渡期的安排,显然是考虑到部分银行的拨备压力。

  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

  全部达标

  本报记者对16家上市银行半年报数据统计,所有银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都远超《指导意见》中150%的拨备覆盖率监管标准。浦发银行拨备覆盖率最高,达到452.85%,兴业银行和深发展紧随其后,分别是379.96%和379.74%,最低的宁波银行也达到210.11%,远高于150%的警戒线。

  与贷款拨备率情况相反的是,股份制银行多高于五大行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工商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61.14%,建设银行为244.68%,农业银行为217.58% 中国银行为217.29%,交通银行为213.89%。

  分析人士指出,贷款拨备率=贷款减值准备金/贷款总额,拨备覆盖=贷款减值准备金/不良贷款,而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率相比五大行较低,由于分母不同,同样数额的贷款减值准备金,股份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就高一些。

  近些年各家银行加大了对不良贷款的整治力度,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呈现“双降”,而贷款余额总值却在增加,所以也就出现了拨备覆盖率全体达标,但贷款拨备率却只有三家达标,说到底,都是分母惹的祸。

  需从分子分母

  两方面入手解决

  《指导意见》建立了贷款拨备率(监管标准为2.5%)和拨备覆盖率(监管标准为150%)相结合的贷款损失拨备监管标准,而原则上按两者孰高的方法确定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也就是“两率”从低的原则,即便所有上市银行的贷款减值准备金均达到了150%的拨备覆盖率监管标准,但大多数却无法达到拨备率下限,所以今后几年银行业面临较大的拨备金压力。

  据本报记者了解,新的监管标准对大多数股份制银行冲击较大,这是因为:股份制银行不良率和关注类贷款占比较低,容易满足拨备覆盖率监管标准;而贷款拨备率在大小银行之间存在不可比性,大银行存量不良贷款中,有相当部分是历史遗留的,而目前潜在风险主要在于近几年的新发贷款。

  国都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邓婷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监管方提出2.5%的拨备率下限,其实是出于控制信贷规模的考虑,尤其在当前信贷扩张时期有助于积累资源增加未来经济下行期的损失准备,算是一种逆周期监管。

  多家研究机构都认为新的监管标准将会对股份制银行盈利造成影响。以中信银行为例,一旦被列入系统性重要银行,将面临2013年底就达到2.5%的拨备率指标,目前中信银行的拨备率仅为1.48%,但事实上中信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还是做了不小的努力,今年中报公布数据显示,逾期贷款余额比报告期初锐减42%。

  国都证券邓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几年若要满足新的监管指标,无非是从分子分母两方面来解决:第一,减少分母,也就是控制信贷规模,但这样难免会影响盈利;第二,增加减值计提和减少核销,目前各家银行不良贷款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今后可以适当减少不良贷款核销,以此增大分子。

  上市银行仅中信一家分红 资金捉襟见肘是主因

  -本报记者 曹 蓓

  截至8月31日,16家上市银行中报公布完毕。据统计,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实现净利润4610.89亿元,同比增长34.23%。创下2008年以来的新高。而另一方面是,上市银行上半年赚得盆满钵满,另一方面则是在16家银行当中,仅中信银行一家推出了上半年的分红方案。

  有分析指出,比起国际资本市场季、半年、年度的连续性分红,业绩高增长的银行股,显然在股东回报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部分上市银行都会选择年度分红,中期分红的银行在以往也是少数。”方正证券谭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中信银行此前公布的2011年中报显示,该行上半年净利润增长逾四成,同时该行推出了每10股现金分红0.55元(税前)的利润分配方案。

  “从以前银行的分红来看,每年银行的年度分红都是比较稳定的,并且股息率也相对稳定。”谭辉说。

  他指出,银行板块历来是分红方面比较领先的板块,去年多家银行分红都超过了存款利率。

  “上市银行中期不分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本金的压力。”谭辉表示。

  有分析指出,未来银行再融资的缺口依然较大,绝大多数银行会减少现金分红,运用盈余补充核心资本。

  中报显示,截至6月末,中信银行资本充足率达11.40%,比年初提高0.09个百分点,核心资本充足率达8.87%。

  根据中报披露的数据,16家上市银行中,深发展资本充足率最低,仅有10.58%,而宁波银行资本充足率最高,达到14.62%;深发展核心资本充足率最低,仅为7.01%,南京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11.63%,位居上市银行首位。

  截至6月末,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2.33%、11.91%、12.95%、12.51%和12.2%,工、农、中、建、交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82%、9.36%、10.01%、10.42%、9.41%。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潜在的最高资本充足率要求达到14%和13%。研究机构预计,资本新规形成的资本缺口在4000亿元以上。

  谭辉指出,资金的充裕与否是影响分红的重要原因,一般大行分红普遍高于中小银行,也是这个原因。“分红会影响到银行的业务扩张速度,因此,多数银行会选择年度分红,从全年的业务布局来考量。”

  成本收入比:华夏银行最高 南京银行攀升

  -本报记者 曹 蓓

  “一般来讲,成本收入比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一家银行的成本控制能力,进而反应其效率,成本收入比越低,其成本控制能力越高,否则成本控制能力就越低,效率也就越低。”民族证券银行分析师张景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上市银行的成本收入比是业务及管理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例。记者翻阅16家上市银行的中报发现,截至2011年6月底,华夏银行成本收入比高达42.59%,位居16家上市银行之首。此外,15家银行上半年成本收入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唯独南京银行由于成本增速快于营业收入增速,成本收入比同比提升1.22%至29.76%。

  成本控制能力

  大行普遍较强

  半年报显示,华夏银行上半年成本收入比为42.59%,虽然比年初进一步降低,但仍然位居上市银行首位。2010年年报显示,华夏银行2010年末成本收入比为43.41%。

  农行、中信、民生、浦发、深发展、宁波银行6家银行超过30%。其中,农行成本收入比33.25%,中行为30.32%,民生为33.01%,浦发33.12%,深发展36.30%,宁波银行36%。

  此外,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光大银行、建行、工行、中行、交行、兴业均不足30%。

  北京银行上半年成本收入比23%,同比下降2.53百分点,在上市银行中最低。南京银行由于成本增速快于营业收入增速,成本收入比同比提升1.22%至29.76%。

  光大银行半年报称,成本收入比降至29.45%。上半年公司新增营业网点30个,但是网均非员工费用却同比下降了3.23%,从盈利能力看,网均净利润上升到了1452.18万元,同比增加了184.25万元。

  兴业银行上半年新增营业网点35个,网均非员工费用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下降,成本收入比下降至28.76%。

  工行、建行、中行、交行均保持较低的水平,分别为25.52%、25.86%、28.81%、27.06%。

  “虽然影响成本收入比的因素很多,但总体上看,大行的成本收入比相对于中小行来讲比较低,因为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平稳时期,而中小行处于快速扩张阶段,相对来讲成本控制能力和大行相比较弱。”张景说。

  南京银行一家独“升”

  深发展“进步”最大

  信达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饶明对记者表示,相对于成本收入比例来讲,各家银行与自身相比是上升还是下降,也许更能说明其成本控制能力的改善情况。

  在16家上市银行当中,基本上与2010年相比,各家银行在成本收入比方面都有所下降,唯独南京银行一家出现上升。

  南京银行称,2011年上半年南京银行业务及管理费10.38亿元,同比增长41.96%,主要是员工薪酬、业务及管理费用增加。由于成本增速快于营业收入增速,成本收入比同比提升1.22%。

  而深发展下降幅度最大,其成本收入比同比下降5.96个百分点。深发展称,今年上半年营业网点较年初减少了8个,业务及管理费用同比增长22.74%,显著落后于营业收入的同比增速,成本收入比降到了36.30%。

  农行和民生银行成本控制能力也有显著提升。

  其中,农行业务及管理费612.2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01.47亿元,成本收入比33.25%,较上年同期下降4.40个百分点。民生银行成本收入比33.01%,比上年同期下降4.45个百分点。

  此外,光大、华夏、建行、工行、中行、交行、中信、招行、浦发、兴业、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中国保险学会常任理事陈秉正:

  金融机构

  最缺懂风险管理的人才

  -本报记者 吴婷婷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如何提升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成为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清华大学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保险学会常任理事陈秉正教授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尽管国内金融机构对风险管理的认知度在逐步提高,但因为缺乏系统的培养,目前国内风险管理人才十分缺乏。

  人才短板

  “作为服务中介,无论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还是基金,金融机构的本质都是在经营风险。”陈秉正表示。作为国内最早研究、教授风险管理与保险的专家之一,陈秉正教授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有着深刻的理解。

  “如果说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风险管理则更多地强调科学性。对金融机构来说,风险管理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而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金融机构与国外同业相比,风险管理水平差距仍很大,这个差距主要是体现在人才上。”他表示。

  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目前国内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不够系统,缺乏专业化的培训。据陈秉正教授介绍,目前国内风险管理的培训主要是通过高等院校,而国内院校现阶段基本没有开设相应的风险管理专业,甚至连专业方向都没有,仅在一些专业下开设课程,如企业风险管理课程。另外也有一些培训、咨询机构的职业培训。总体来看,缺乏系统有效的培养。

  混业经营挑战

  近年来,金融机构互相参股、混业经营的趋势愈加明显。对此,陈秉正教授表示,这将给风险管理和监管带来更大挑战。

  从表面上来看,金融机构混业经营面临两方面的风险,一是金融控股集团内部存在风险蔓延、传递的可能。例如某银行资本金不够,则可能会通过保险子公司购买银行债券的方式来补充资本金,这样一来,实际上风险还在集团内部,所以金融控股公司必须建立好内部的防火墙。

  二是关于金融监管,在金融混业经营的模式下,因为成本最低,集团内部对冲风险的冲动较大,而与此同时,金融监管若跟不上,将产生较大的风险。例如投连险,本身无可非议。但这种险种是将两种产品的性质结合到一起,既有保险产品的属性,又有投资产品的属性。在国外,这种产品是既有保险监管部门监管,也有证券监管部门监管。但国内目前这个产品只有保监会监管,甚至连在证监会备案都没有。销售人员也仅有保险从业资格,没有证券从业人员资格。

  AIG出问题也是因为监管的缺失。他卖金融衍生产品,属于场外交易,保监会、证券监管部门都没有进行相应监管,造成监管缺失和监管套利。

  从本质上来看,金融机构混业经营风险管理的最大难度在于,不同的金融机构盈利模式不同,面临的风险形式也不同,相应风险管理文化也不尽相同,这就带来一定的整合难度和风险。

  例如,若投资寿险公司,就要做好10年内不赚钱的准备。从这个角度看,国内有些机构投资保险公司是较为盲目的。另外,很多企业的兼并收购失败,主要的原因是企业的管理文化差异太大,管理团队整合不到一起来。花旗银行和旅行者保险公司的整合失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陈秉正教授表示,在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不可逆转,目前国内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也在稳步推进。在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下,对风险控制人才的要求也更高。在混业经营的背景下,不仅要熟悉自身经营领域,也需要了解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如何运作。从目前保险、证券和银行的融合来看,这是非常必要的。

  据了解,针对国内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人才的紧缺形势,全美风险管理及保险专业排名第二位的天普大学联合清华大学开办的金融保险EMBA项目近期将开始授课,目前正在面向社会招生。该项目集合国内外金融、保险、管理方面的知名教授联合授课,从金融和保险角度切入讲风险管理,旨在培养国内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人才,提升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

  (上接A1版)

  华夏银行成交股权占比最多

  卖方持股量逼近前10大股东

  在7家上市银行的16次成交中,华夏银行的两次成交最为惹眼,因此其合计成交5000万股(两次交易的买方双方席位均是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长沙五一大道营业部,卖家为一家机构投资者的可能性极大),合计成交金额51010万元。

  对于华夏银行来说,5000万股可不是小数目。中报显示,华夏银行最新的第10大股东的持股量为7920万股;而在华夏银行今年4月份完成定向增发之前的一季报显示,当时的第10大股东是博时精选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其持股量仅为5899.92万股。

  另外,华夏银行的两笔大宗交易成交价格全部是常见的折价成交。

  9次溢价7次折价

  银行股估值底部能否确认?

  在银行股16次大宗交易中,有9笔属于溢价交易,7笔属于折价交易。除了上面提到的农业银行的5次溢价成交外,兴业银行8月29日成交1笔大宗交易,成交共计128.44万股,成交额1843.11万元,溢价率达到了9.21%;中国银行的大宗交易溢价率也超过了7%;此外,交通行、招商银行也各有1次溢价成交。

  市场人士指出,在中期业绩大幅增长而估值水平达到史上最低的背景下,溢价交易的出现表明“抄底”式的增持行为正在增多,银行股的估值底部基本可以得到确认。事实上,各家银行的掌门人也几乎不约而同的都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强调价值低估并“推销”本公司的股票。

(责任编辑:姜炯)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