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金融评论

RQFII利好海外中资机构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舒时
2011年09月07日01:23

  令香港中资机构最为兴奋的消息,莫过于RQFII终于尘埃落定。那些进入香港的中资资产管理公司,终于可以借人民币国际化之机,找到发展的契机。

  所谓RQFII,即人民币QFII政策,也就是业界近年来经常讨论的“小QFII”方案。最早据说是由中资机构提出,初衷是希望中央允许境外中资机构以“合资格的境外投资者”的身份,将海外的人民币投资于内地证券市场。

  当年中资机构提出RQFII的逻辑很简单,现有的“QFII”主要供境外机构,在港中资公司受限于外管局及证监会对QFII的限制,根本无法“合资格”,好在人民币国际化为中资机构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通过引导人民币回流,中资机构可以承担一个安全的管道作用,将海外资金有序地导入内地市场。

  尽管这一政策备受中资机构关注,但从去年提出到今年8月,官方一直未予以正式落实。而此间关于小QFII可能推迟的猜测不断,令不少中资高管对此兴趣索然。

  不过,各家中资也没闲着,几乎家家都在备战RQFII的产品,从产品设计到销售渠道的挖掘,都下了不少工夫。别的不说,光是请律师改动准备相关材料的费用,就随着时间的延迟与政策的变动而不断增加。

  到8月中旬,这个政策终于由李克强副总理赴港期间,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上正式宣布,并且作为中央惠港六大措施的一个重要内容,令中资机构终于等到云开雾散的一天。

  颇为有趣的是,RQFII宣布后,在内地同样引发关注,但笔者发现,大多数人讨论的是它对于A股市场的影响。笔者认为,刚开始200亿元的RQFII规模最大的意义并不是针对A股,而是强化海外中资企业的生存能力。它更重要的是让中资金融机构增加在香港市场上的议价筹码,提升生存能力。

  迄今,香港的金融市场仍由海外机构把持,不论是投行、财富管理,抑或是基金管理,直至金融服务与产品定价均是如此。中资金融机构要走向海外,首要任务是在这种环境下能生存。但这谈何容易?从律所、审计师事务所到托管行,选择余地非常少。

  迄今为止,在港的中资金融机构在发展主动型公募产品方面仍相当薄弱,面临渠道的制约,人才的不足,对海外市场体制的适应以及品牌的欠缺等多重因素。从赴港发展的几大基金公司来看,上述短板就更为明显。和海通、中银等券商系及银行系不同,基金公司缺乏其他的业务支持,只能靠发产品收取管理费存活。

  而200亿元的额度每年可能产生的管理费收入将以数亿元计,如果我们乐观地估计境外RQFII规模可以像QFII这样不断扩大的话,这方面的收益也将进一步提升。外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去年底QFII发放额度为197.2亿美元,以近期汇率计算也将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如果按1%的管理费计算,至少可以为中资机构带来12亿元人民币的收益。如果中资机构利用RQFII额度扩大其整体资产管理规模,则收益会更高。

  笔者相信,中央对于RQFII的扩容是抱积极态度的,仅从海外人民币存款增长来看,未来的RQFII也不会只有这区区200亿元。稍回顾一下历史,2003年中国试水QFII时,全年批出的额度不过17亿美元,首笔瑞银的QFII规模更只有3亿美元,即使按当年的汇价,也远小于200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中央对于RQFII的开放程度要甚于QFII。

  但是对中资机构来说,要在海外进入金融圈并成为主导力量,更重要的是品牌与渠道的建立。RQFII赋予海外中资独家以人民币进军A股的机会,精明的外商已经看到商机,近年来非常积极与中资机构联系,并愿意在渠道、产品设计、金融服务等方面提供合作。因此说,RQFII给了中资一个很有利的条件,至于怎么利用这种条件,就看各家的本事了。

  再从投资业绩来看,毕竟内地市场是中资更熟悉的战场,将海外人民币投入内地,有利于中资建立一个良好的投资业绩表现记录。海外人士也看得很清楚,人民币海外存款利率低得惊人,香港本地的人民币产品还不成熟,而在港的人民币存款相当部分是以现金形式趴在账上,抑或只追逐一些利率偏低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及储蓄产品。如果能利用RQFII进入内地高收益债券市场,或A股这样海外散户不能自由参与的市场,将会吸引到更多的海外投资者。

  笔者相信,中资在内地的经验优势将有助于在香港建立一个更好的业绩记录。随着它们盈利能力的增强、在香港的渠道与品牌优势的建立,它们有望在较长时间内改变香港的金融生态。

  中银国际副执行总裁谢涌海曾说,海外中资机构的发展壮大,才是中国金融安全的最重要保障之一。当然,要达到谢涌海的那种乐观境地,可能还需要海外中资金融机构进一步取得发展。毕竟RQFII只是让他们获取香港市场的资金投向内地,从中获取生存的空间。而下一步更重要的是,要能在香港乃至其他海外市场立足。RQFII创造的金融圈生态变化是否会取得良性发展,成为中资金融公司们走出去的重要跳板,还要看这些机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作者系香港金融业人员、本报特约评论员)

(责任编辑:谢伟)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