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地时间8日晚宣布新的刺激经济计划,内容包括“减税、基础设施建设、直接财政补助”,总额达3000亿美元。这“三记重拳”显然试图挽救低迷的实体经济,为就业纾困,然而美国真的需要“凯恩斯主义”吗?
这3000亿美元的新刺激经济计划很可能远水解不了近渴。当前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充分表明,奥巴马第一轮总计7870亿美元的经济救助计划,刺激作用是短暂的,政策性的外生因素并没有转换成持续、自主增长的内生动力。至于这次新版刺激计划,很可能也难以如愿。
首先,新刺激经济计划有待国会批准,在民主共和两党分治的“分裂国会”,难以让共和党“买账”,因此该计划何时实施、规模多大还有很多不确定性。
其次,减税能否带来大规模企业投资还是个疑问。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格雷戈里·曼丘认为,企业早就可以用超低利率借贷以支付厂房和设备投资费用,但企业并没那样做,因此减税措施能否刺激企业加大投资仍是未知数。根据美国目前的税法,企业投资开支可获得税收减免,但需要等待很长时间,非但不利于企业回笼资金、扩大投资,还影响了经济活力。
再次,3000亿美元的支出将进一步增加财政和债务负担。美国刺激政策的最大负面影响是财政赤字扩大。根据白宫预算办公室最新预计,2011财年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可能略高于2010财年的1 .294万亿美元,赤字连续三年在万亿美元以上,这也让严重依赖政策刺激的美国经济充满不确定性。
最后,美国的就业难题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事实上,伴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的演变,美国就业结构及其劳动力配置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30年间,美国就业人数增长最快的行业包括金融保险地产、商业服务、信息服务等服务业;而伴随着第二产业占G D P比重由30%以上降至20%左右,制造业就业人数就一直处于下降通道。特别是近十年来,美国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开始全球化配置,为了获取更高的资本回报,美国制造业逐步外移,由此导致就业岗位进一步流失。
现在,美国的最大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和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因此,解决就业危机不仅仅在于促进基础设施投资、调整薪金、延长工资税扣减等短期计划,更需要“熊彼特主义”的引领,重振创新基础,为新的生产技术、新的创业项目以及唤回企业家精神开出药方。只有开启一个创新周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就业困局。也许这方面,奥巴马还需向乔布斯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