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资本市场

应从法理与体制上终结上市公司高利贷盈利模式

来源:中国资本证券网-证券日报 作者:刘 伟
2011年09月09日07:46

  随着近年民间借贷的繁荣,上市公司也开始跃跃欲试,一些上市公司甚至热衷于这种放“高利贷”的盈利模式,对此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上市公司放贷合法不合理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上市公司委托贷款是合法的,但此举并不合理。投资者看好的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因此上市公司拿股东的钱进行实业的扩大再生产才是对股民的尊重。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贺强也表示,上市公司放高利贷,做起了“小银行”显然是不正常的。这些资金应该投向公司的募投项目;而且由于放贷的利率高,其风险也大,对业绩的支撑将是不可持续的。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按道理来讲上市公司不应该放‘高利贷’,这违背了募集资金的使用原则。上市公司应对募集的资金负责,也就是对广大的投资者负责,将资金投向实业,这样确定性也更大,更能保证广大投资者的预期收益。”

  他还指出,“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一些企业,特别是支撑我国经济根基的中小企业,确实面临资金瓶颈,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委托贷款缓解资金短缺问题,但要支付高额利息增加了企业的压力,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但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则认为,上市公司放贷,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一点无可厚非。而且上市公司投资任何项目都是存在风险的,换言之有风险才会有收益。将资本市场的“闲钱”投向了缺钱的企业,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本利用效率。

  中信建投宏观分析师郭艳妮也表示,其实上市公司放“高利贷“并不是什么坏事,一些企业缺钱,而一些上市公司却还在为如何安置超募资金发愁。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来扶持中小企业,但并未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资金流向了缺钱的中小企业,也算是对闲置资金的一种安置,还可带来可观的利益,当然也会存在一定的偿还风险。

  “不务正业”并非长久之计

  上市公司在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面临着潜在风险。据记者了解,今年以来多家上市公司已经发布了贷款延期公告。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上市公司这种“不务正业”的行为并不是长久发展之计。

  董登新对记者表示,“一些上市公司热衷另类投资,比如放“高利贷”这种投机行为,一方面说明这些上市公司没找到好的投资项目,另一方面则说明他们对相关行业的前景并不乐观。但一旦这些上市公司持续这种“不务正业”的行为,公司的成长性就会出现问题,这其中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他还分析称,虽然今年贷款额度偏紧,但是一些上市公司仍然可以低成本从银行融资。反过来,又能以较高的利率贷款出去。但这种盈利模式并不持久,因为投资者看重的还是公司主营业务的成长性。

  工信部科技司高新技术处正处级调研员叶林表示,上市公司通过低息融入资金,却高息放贷,这无疑是一种营利性行为;而这种行为又是以货币为经营对象,不是非金融机构的常规业务形态,堪称是“不务正业”。

  另有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分析师指出,目前上市公司委托贷款的年利率多在20%左右,这也是上市公司热衷放贷的主要原因,但高收益也意味着较高的投资风险,一旦出现违约,这些上市公司也会受到不利影响,所以这并不是长久发展之道。

  融资体制漏洞亟待完善

  根据央行、商业银行、上市公司的信息,上半年我国委托贷款也在急速飙升。从央行公布的数据来看,上半年人民币委托贷款额达7028亿元,占社会融资总量的9.1%,同比增长5.1个百分点。不难看出,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越来越热衷于这种委托贷款的盈利模式。

  郭田勇对此分析称,委托贷款增长过快,很大程度上与银行信贷控制、货币政策从紧有关。陆续发布的银行中报显示了委托贷款的激增,但现实的问题是,一些上市公司募集不到资金,饱受资金融资难之苦;而另有一些公司却面临融资过多难以找到投资出路,募集到的资本得不到合理配置的局面。

  “今年上半年,164宗IPO预计募集资金为717亿元,而实际募集到的资金为1607亿元,超募比例高达124%。为什么允许一些上市公司募集那么多的资金?我们应该对资本市场制度进行反思,尽早完善这些制度,想一些办法来来提高资本使用效率。”郭田勇在采访中指出。

  那么如何规范上市公司放高利贷的行为,更好地保障股民的利益?

  董登新认为,“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完善我国的融资体制,从而更好地来约束上市公司,使其更负责任;另一方面股东也有权力要求上市公司进一步发展主营业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上市公司起到制约作用。我们应该鼓励上市公司回归主营业务,将其做大做强,只有这样才能长久地走下去。”

  还有部分学者分析认为,上市公司放贷的行为已经客观存在,可以考虑进一步让它阳光化、透明化,这样借贷的利率反而会下降,然后会转化为正常的借贷行为。一方面可以通过纳税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借贷的利率也可以进行科学核定,从而减轻企业的负担。

(责任编辑:姜炯)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