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大势前沿

“国贫县”变“百强县”如何问责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张玉胜
2011年10月13日01:49

  据《京华时报》报道,近日,一个名为“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机构在各大媒体公布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国中部百强县(市)”“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等评比榜单,其中竟出现17个国家级贫困县,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质疑。经记者调查,“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是北京一家注册资本仅10万元的公司。

  应该说,一个县同时拥有“国贫”和“百强”两个自相矛盾的身份,的确让人匪夷所思,但“中郡所”演绎此出闹剧自当有其适者生存的土壤环境。人们不禁要问,在时下“中华脊梁奖”备受诟病、“孔子和平奖”被紧急叫停、公众呼吁规范评奖乱象的背景下,一个漏洞百出的“百强榜单”如何能堂而皇之地粉墨登场?又有谁该为“国贫县”变“百强县”的闹剧承担责任?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事件的始作俑者“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登录北京市工商局官网人们可以看到,所谓“中郡所”不过是一个注册资本仅为10万元的企业,其全称为“北京中郡县域经济咨询所”而非“研究所”,经营范围为“区域形象策划与设计;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承办展览展示;零售图书”等。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仅在工商局注册、未在民政部登记的民间组织,竟“超范围”地经营起“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的评比“业务”,这已不是一般性的弄虚作假和非法经营,而是扰乱经济社会的违法行为。

  其次,需要问责的还有涉事县市的政府官员。如同“脊梁奖”的诈骗敛财一样,“百强县评比”的大行其道,与当地政府官员的畸形政绩观不无关系。其实,一个县究竟是“贫困”还是“百强”,当地官员应该心知肚明,但出于对执政业绩的渴望和对“报上见字、电视露脸、电台听声”的形象考量,明知是假也乐于上当。

  此外,达标评比活动的监管失范和透明缺失也让行骗者有机可乘。据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人介绍,2006年至2009年的三年间,由中纪委牵头,人保部等参与,全国共清查出各种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48405个,保留了4218个项目。但这些“保留项目”分别叫什么名称,权威主办方是谁、具体评选标准怎样?公众却无从知晓。正是由于有关信息的公示缺位,才让公众在面临评比时难辨真伪,如果能够建立起一个集中公布的专业平台供公众查证比对,无疑是为社会提供了一双辨假识骗的“慧眼”。

(责任编辑:王洪宁)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