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美上市企业自去年年底卷入借壳上市和财务造假的风波之后,信用危机越演愈烈,截至今年9月底,共有26家中国公司从美国三大市场停牌或者退市。市场还曝出“美国司法部宣布介入对部分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的调查”以及“首家在美上市的中国互联网股中华网申请破产保护”等消息,使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信心大挫,包括主板上的新浪、百度等中国概念股前所未有地大幅度集体跳水,市场蒸发数十亿美元市值。恶劣的舆论和资本环境也造成今年中国概念股在美上市新股破发的现象屡见不鲜。
股价大跌、交易稀缺、卷入司法调查、成为做空者的目标……种种坏讯息令许多中国企业对在美国上市感到迷惑和恐惧。如何挽救中国概念股,重新树立中国企业形象,赢回投资者信心?中国企业家该如何应对在美的“寒冬”?在日前由总部位于纽约华尔街的中美上市公司总裁协会(US China General CEO Association,UCCA)举办的“中美上市公司如何应对信用危机”论坛上,纽约多名协助中国企业上市和境外投资的资深律师和金融专家提出,挽救中国上市企业的行动刻不容缓,而中国企业增强自救意识、扩大投资模式以及中方参与企业监管,是近期内改善中国企业在美融资困境的重要步骤。
增强自救意识
中国上市公司维权委员会联席主席、美国律师郭智慧表示,简单地说,中国企业自救包括三大方面:
一是做好融资定位。仍停留在粉单、OTCBB低级市场的企业,如符合升级条件,尽量进入主板市场;不符合升级的公司可以选择私有化、退市,或者继续扩大公司规模,达到升级标准。
二是改善公司内部管理和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已经进入美国主板市场的中国企业需要更好地了解和遵守美国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规范和改善公司内部管理模式,特别是加强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三是建立与投资者良好的沟通机制。目前因语言障碍和中国企业沟通意识薄弱,中国企业与美国投资者的沟通欠佳,双方容易产生误解,不能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关系,这样不利于中国公司抵御舆论影响,反击不良做空操作。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在美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危机处理制度,聘用当地投资关系公司,以及接受美国大众媒体采访等方式,加强与投资人、监管部门的沟通和交流,缩小双方的信用鸿沟。
分享经验和资源
目前不少中国企业家对在美上市前景感到很迷茫和无奈。中美上市公司总裁协会创办人、执行长高靖波对中美上市企业家的困境有着更感性的了解。他认为,中国企业家需要联合起来,共同分享和传授经验教训和融资资源,提高抗风险意识。
高靖波说,选择正确的融资资源是上市得以成功的重要环节,例如选择美国信誉好、有声望的中大型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融资机构,以避免信息虚报、造假或者欺诈等问题的产生。
期望中方监管介入
美国律师姜浩,是多年来协助中国企业在美上市的国际长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他指出,除了企业自救之外,中方参与对中国企业境外恶劣舞弊行为的监管和协调,有利于树立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深入净化中国资本市场的理念,加速恢复中国企业在美摆脱信用危机的步伐。
据报道,中国证监会、中国财政部,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及美国上市公司审计监管委员会已于7月就跨境审计监管合作问题在北京进行了讨论和意见交流,为中美共同审计监管创造了合作的可能性。虽然中美监管部门还未就具体合作方式达成共识,但中方已经表示出对中国企业在美上市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姜浩对中企在美上市前景表示谨慎乐观,他希望随着中国企业自救行动的深入和中方监管行为的介入,此次信用危机能在明年第3季度渐渐退却。
选择更合适投资模式
暂时的上市“寒冬”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在美投资道路的阻断,危机下也许会刺激中国企业家寻求新的投资生机。参加论坛的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郝勇提出,中国企业在美投资方式不应只限于资本市场上的融资上市,中国企业家应该扩大视野,参考更多的投资模式,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方式。
郝勇表示,美国急需入境投资为本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中国也鼓励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除了上市融资外,跨境并购正在兴起。中国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已经具备对美国行业上下游和产业链内部企业的并购能力,这种并购模式更有利于中国企业直接收购在美的企业团队、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市场渠道,从而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增强销售能力。
在并购投资中,中美仍存在一定的互信障碍,中国企业家需要用长远发展的眼光,完善企业并购和运营。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企业,不仅为美国本土创造就业机会,也是中国出口导向的劳工性密集产业转型的方式之一。郝勇相信,中国私企的跨境并购将渐渐成为在美投资的重要商业模式。(席玟)
(责任编辑:刘玉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