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九、十月,是卖方2000多位分析师神经最紧绷的时候。
某知名杂志一年一度的最佳分析师活动,正挑动着卖方机构敏感的神经。“一年总有那么一两个月,你无法安心下来干活。”一位券商分析师在微博中的抱怨得到了热烈的回应。
两个月来,证券研究行业2000多位分析师们心照不宣、夜以继日地拜访,路演,电话,短信,邮件,微博,吃喝,送礼,娱乐,打听,拜托,纠结,焦虑。
“今年是拜票最严重的一年,大家都像疯了一样。”谈及评选,深圳某知名首席分析师一脸落寞。
而越来越多的卖方人士意识到,越演愈烈的卖方分析师评选秀,正在剧烈地扭曲着整个卖方机构的行业本质。
拜票电话蜂拥,基金总裁不堪其扰
周四。晚。
“这帮卖方分析师就不让人安静一下。”一位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向记者抱怨说,他一天已经接了7个分析师拉票的电话。7个电话,京沪深三地都有,其中有两家知名券商的头牌分析师。
打给这位投资总监电话内容只有一个:请在最佳分析师评选中,“多给点关照”。
“分析师评选完全变了味,评选的初衷变了,这个问题你们媒体可以关注一下。”华南一家公募基金总裁对记者坦言。该总裁表示,今年的分析师评选比往年更激烈,“这段时间,每天都有券商来人。我自己也经常接到求情电话。”
“公司的投票由研究、投资总监负责,研究员也参与各自行业的投票。我们根据券商的贡献度、研究支持,通过内部集体投票,最终确定公司的评选意见。”前述公募基金总裁表示。
一家公募基金研究员表示,“券商每年都一样来拜票。我个人填写的选票,主要参考平时季度的打分情况。选不选,不外乎看券商分析师的行业观点、推荐股票。老实说,今年我没有选新人,只是变动了一下排序。”据其介绍,公募的评分,“基金经理的权重要大些”。
一家知名私募的投资总监,原来是券商分析师。“我们在券商的时候,拜票是一定要的。去公募,混个脸熟,没话找话,带点礼物吃个饭都是必须的。”最近,其所在的私募也接待了不少券商分析师。
据上海一位基金研究员透露:“现在大家都不出差了,在家坐等收礼,通常是一些购物卡之类的,票越多的基金公司收礼越多。”
据介绍,今年该活动评选分30多个方向,私募管理规模在8亿以下的,权重1分;8亿到20亿-30亿的,权重2分;再往上权重5分。“我这边权重2分,也就是说,我评选的分析师分值×2,计入总评分。”前述私募投资总监透露。
2000多位分析师的集体焦灼
“拉票越来越困难了。拉了,人家未必投你,但不拉就没机会。”越来越多的分析师感慨。
据悉,今年该评选活动有近1100位候选分析师参加,涉及31个行业,有26个行业候选人数达到20人以上,分析师参与的踊跃度为历史最高。
该评选设置有两三千张选票,投票权掌握在461家、11类买方机构手上。其中,64家公募基金经理和121家私募基金经理手上的选票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分析师们是否上榜的命运。
“两千多张票,任何一个不认识你的基金经理只要他有票,都能决定选还是不选你,你能拉得来吗?一两年前,拉票还管用,现在都不管用了,越来越困难。”深圳一位去年上榜的分析师叹道,“大家请客吃饭,拉关系,都这样,都为了生存。”
“最佳分析师”越来越成为分析师们职业生涯的关键词。
“说白了,评上最佳分析师,身价倍增,比你闷头出报告强多了。”上海一位去年落选的分析师一针见血的指出。他把自己的落选归结为“公司不够支持,关系没拉到位。”
事实上,今年以来,市场行情节节下探,就工作成绩而言,在当前卖方分析机构只能做多的情况下,大部分分析师的工作表现“很一般。”
“大家业绩表现都不好的情况下,只能拼关系,拼服务了。”上海某大型券商金属行业分析人士说。
“券商路演骤然增多,接客接得心浮气躁,内分泌不调。拉票季又开始了。同在名利场,大家混口饭吃不容易。”一位买方机构人士调侃道。
即使分析师们愿意拉下脸,但不少买方机构并不买账。“(分析师)拉票时能找到电话和邮箱,平时服务的短信和邮件却从来不发,一个能把人逼到如此功利的评选留着有何意义?”某刚获得投票资格的券商资管人士对分析师们舍本逐末的做法批评尖锐。
评选秀背后:被异化的卖方分析师
愈演愈烈的评选秀背后,是整个卖方研究机构集体陷入了困局。
越来越多卖方机构人士清醒地意识到,分析师娱乐化,评选超女化,正在渐渐扭曲,甚至毁灭这个行业最初的本质。
越来越多的人追问,这一场行业闹剧,到底价值何在?
究其本质原因,在于作为商业机构的券商经济研究所目前仍没有形成持续可靠的盈利模式,卖方研究盈利模式亟待创新。目前,数十家券商经济研究所无一例外均靠基金分仓收入维持生计。
而各式各样的最佳分析师评选活动,本质上都是,卖方研究机构对买方投资机构的“迎合”。
深圳某知名券商总裁也深刻地指出:“目前,券商经济研究所的运营模式将被完全颠覆,不颠覆,无法突围。”
“你看经纪业务需要依赖评选?投行业务需要依赖评选吗?因为它们能踏踏实实赚钱。归根到底,是因为券商研究所不赚钱。既然不能赚钱,那公司就希望能带来虚名。”深圳一家知名券商分析人士剖析。
而另一方面,该评选模式不断“造星”,使分析师群体“两极分化”情况越来越严重。上榜分析师年薪动辄数百万,是普通分析师年薪的数十倍。由此,券商研究所留住金牌分析师的成本越来越高,而基金分仓收入却因整个卖方机构行业过于浮躁、务虚而越来越少,越来越考验研究所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