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资本市场

上市公司不务正业:委托贷款收益甚至超过主业

作者:《销售与管理》
2011年10月24日18:42

  在央行不断缩紧银根的宏观背景下,对外放贷、购买理财(相关:证券 财经)产品正逐渐成为部分上市公司的“主食”,更有上市公司来自委托贷款的收益甚至超过了主业。

  最赚钱的方式是什么?答案是“钱生钱,利滚利”。

  货币政策紧缩,民间资金紧缺,资金过剩的上市公

司便耐不住寂寞,纷纷投身投资理财事业,有的甚至当起了“款爷”,委托放贷,坐收高额利息。

  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购买理财产品和发放“委托贷款”的上市公司均不下于50家,涉及资金总额超过300亿元。也因此,这些上市公司被戴上了“不务正业”的帽子,引来骂声一片。

  各种“不务正业”

  细细数来,上市公司的“不务正业”方式可五花八门。

  最受关注的就是上市公司“放贷热”。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今年8月底,有关上市公司发布委托贷款的公告共计117份,涉及64家上市公司。

  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委托贷款额增加7028亿元,同比增加3829亿元。今年上半年新增委托贷款较去年同期增长近120%。从结构上看,上半年委托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达9.1%,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成为2005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点。

  当中,、、、、宁波维利等多家上市公司的委托贷款涉资上亿元。其中,医药企业武汉健民向汉口饭店发放的一笔委托贷款,就占了武汉健民自身流动资金的六成,利率高达20%。在今年3月、4月,也陆续向湖北华尔靓科技及湖北康龙置业有限公司发放了数额为6000万元和4000万元的委托贷款,贷款利率分别达到15%、16%。

  除了当“款爷”坐收利息外,上市公司对理财产品也爱不释手。根据有关机构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共有90份上市公司理财方面的公告。、、等多家上市公司都公布了使用自有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公告,其中,的“理财”经验甚是丰富,今年共购买银行理财产品9次,涉资额高达9.26亿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来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避险资金大量涌入大宗商品市场,推高资源价格,不少上市公司开始“涉矿”之旅。

  合法性质疑

  最新曝出的放贷新成员,其近日发布公告称,将6000万元交付安徽分行进行放贷,年利率为24.5%,按季息付。这一贷款利率是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3.73倍,超越了之前保持的21.6%年利率,也接近了法律上规定的“不得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倍”的上限,成为A股所有上市公司放高利贷年息最高者。

  与将资金放进银行获取3.5%的年利率相比,“高利”贷款与各种理财产品无疑是上市公司更为青睐的资金出口。

  有人认为,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为股东谋求利益最大化,是其天职所在。既然手头有点余粮,而投资实体经济的收益不如投资理财市场,那么其接济一下穷苦兄弟顺道赚点小钱也不是一件坏事,但问题是,上市公司用来做副业的资金哪里来?用途合法否?

  在众多上市公司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该公司发布公告称,为提高经营资金使用效率,将总金额为40亿元的经营资金投资于信托和银行理财产品。而就在一个月前,海螺水泥刚刚公布发债再融资获批的公告,其公开发行债券总规模不超过95亿元,将以1∶1的比例分别用于偿还商业银行贷款与补充公司的流动资金。按此计算,偿还商业银行贷款约为47亿元,另47亿元作为企业流动资金。

  如此巧合,于是有投资者发出质疑,上市公司刚刚发债融资,随即大量购买理财产品,是否存在将募集资金挪作他用的可能?对此,北京律师刘金海认为,如果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再融资本无可厚非,但仅在融资1个月后,该企业就有40亿元的自有资金投资理财产品,且不说是否有资金置换的现象,至少说明企业现金流并不短缺。

  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都一再强调动用的只是公司闲置资金。但实际情况是否真如其所说呢?这些上市公司的巨额闲置资金又从哪里来?

  国泰君安分析师姜超说,由于许多公司在发行之初存在巨额超募,造成了这些上市公司自有资金的富余,在公司自身发展正常的情况下,这笔资金自然就成了这些上市公司的公司闲置资金,从而可能转变为理财资金,而不受公司盈亏的影响。

  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少军说道,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用途须在招股说明书中明示。对于超募资金部分,如果作为闲置资金,另作他用,则已经构成对股东的违约行为。

  实体经济空心化

  相比理财资金的来源是否合法,上市公司以委托贷款为主业而令实体经济空心化的问题更加让人重视。

  “波导手机,手机中的战斗机。”这句广告词曾经在中国家喻户晓。然而,一度成为国产手机领头羊的波导手机因近年来受到国外手机厂商的竞争,陷入了长期亏损的状况。但在最近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这家公司却实现了扭亏为盈,净利润还增长了两倍多,这样的成绩用一飞冲天来形容也不为过。那么,ST波导的生财之道究竟是什么呢?

  据ST波导2011年中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3514.6万元,其中,对外委托贷款带来的投资收益达到1773.8万元。也就是说,仅委托贷款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就占到了企业净利润的50.5%。这与一家主营业务为电子通讯产品、通讯系统的研发和制造的公司身份似乎格格不入。

  然而,一个净利润增长如此之快的公司,其浙江总公司内的厂房,不是出租代工,就是闲置,公司业务也主要以为其他手机品牌代工为主。而在北京数家手机经销商中,仅不到1/10的手机卖场在销售波导手机,市场份额下降的趋势丝毫没有得到改变。这样的主营业务经营状况很难让人相信它能带领波导走出亏损的泥潭。

  专心致志做副业而轻主业,波导只是当中的一小分子。任何上市公司都有主营业务,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企业的投资项目选择应当更多地考虑战略上的相关性,把资源主要投入到主营业务中,这样才能保持其在主营业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稳健地为股东创造财富。而仅仅因主业投资回报率偏低,上市公司就开始偏离主业,进行投资理财或是高利放贷,短期内为企业创造了不小的利润,但企业资金是有限的,过度的金融投资必然导致对主业投资的削弱。

  在业内人士余丰慧看来,这样的趋势十分危险,最终会导致实体经济的空心化。然而,无论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看,还是从财富创造和社会经济进步发展思考,经济是整个社会政治的基础,而实体经济又是整个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积累的根本,是虚拟经济之根。没有实体经济这个根和源泉,虚拟经济、社会财富最终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经济学家马光远亦认为,如果企业紧紧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放贷,放在套利,而没有人做实业的话,最终这个体系会崩溃。一旦崩溃,实体经济本身可能就会转入一个非常困难的世界。

  另一方面,并非所有上市公司的“不务正业”都稳赚不赔,也有一些出现了亏损。同时,上市公司委托贷款也遭遇了被迫延期的风险。毕竟高回报也意味着高风险。

  马光远分析说,上市公司放贷业务的钱主要流向三个方面,上半年我国最缺钱的就是最就是中小企业,他们获利空间本身就非常低。第二是房地产,由于调控政策,房价下跌的几率非常高。第三投向矿产等等,如果这些产业一旦进入下跌空间,就意味着这些信贷资金极有可能会形成烂账。

  而这些烂帐风险将由上市公司自己承担。因为在委托贷款业务中,受托人只收取手续费,不垫支资金,不为委托人介绍借款人,不接受借款用途不明确和没有指定借款人的委托贷款,不承担贷款损失风险。委托贷款利率不得超过央行规定的贷款利率浮动的上下限。这就是说,银行在委托贷款业务中只做见证,不担风险。

  监管之难

  风险再大,仍阻挡不了上市公司资本逐利的脚步。虽然监管有空白,但也并不是无法律可制裁。

  截至9月初,今年以来首发上市的213家公司共募集资金1978亿元,其中1042.06亿元隶属超募资金。其实,证监会《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第十条就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数额不得超过项目需要量,募集资金应当专项存储。

  上交所、深交所各自发布的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办法也明确规定,除金融类企业外,募集资金使用项目不得为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借予他人、委托理财等财务性投资,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以买卖有价证券为主要业务的公司。

  即便有这样的规定,刘金海说,上市公司用于购买理财产品或者委托贷款等财务性投资的资金究竟是募集资金还是自有资金,在实务操作中很难区分。但对于上市公司利用委托贷款进行放贷行为本身,刘金海指出,企业间直接拆借款是被法律禁止的,对上市公司更是要求严格。通过委托贷款的形式向别的企业放贷是为了规避法律而采取的措施,这层看似合法的外衣,法律上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是否违法,但也为法律所限制。

  刘少军亦表示,虽然按照现行的贷款通则,委托贷款是允许的,但立法者的本意是允许个人做委托贷款,而不是企业。上市公司搞委托贷款,本身仍是企业间的变相贷款,是违规的。如果是数目巨大的、经常性的,甚至成为一种生钱之道,则更是严重的违规行为。

  上市公司频频过度融资发债套利,暴露出对债券募集资金的监管空白。固定收益分析师陈亮表示,对债市募集资金监管这块,更多的是关注其是否能够按时付息以及本金的安全,而对于其真实的资金流向,并没有严格的监管。而上市公司并没有将这些资金进行合理的配置。

  但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上市公司纷纷弃主业转向放贷,其背后的现象不容忽视。资本本身具有逐利性,资本的逃离,折射出的是实体产业经营环境之惨淡。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稳定器”的实体产业运行成本越来越高,不仅有层层关卡,税负也越来越重。余丰慧认为,宏观政策导向使得实体经济回报越来越低,赚钱越来越难。

  经济专栏作家朱宁亦认为,板子不应只落在上市公司身上。他说,那些接受上市公司高利贷款的非上市公司,正是由于缺乏从传统银行体系获得稀缺而珍贵的廉价信用资源,才不得不被迫寻求其他融资渠道。这一方面反映了民间企业对资金的强烈饥渴,另一方面反映了传统金融机构没有能很好地提供企业所需的信用。改善实体产业的经营环境、为民间企业提供信用支持才是治本之举。

  中插:过度的金融投资必然导致对主业投资的削弱,这样的趋势十分危险,最终会导致实体经济的空心化。

(责任编辑:孟先亮)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