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资本市场

部分创业板公司业绩提前“入冬”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周少杰
2011年10月28日00:53

  两年来,创业板公司总体业绩保持增长,并涌现出一批高成长公司。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创业企业获得发展资金,极大增强了公司资金实力,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个领域开花结果。

  不过,在外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部分公司开始出现业绩隐忧。眼下,一些创业板

公司如何“过冬”成为创业者及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净利润持续增长

  截至10月27日,已上市的271家创业板公司2011年三季度业绩报告悉数披露完毕。Wind资讯统计,可比的271家创业板公司前三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949.52亿元,已接近去年全年的1059.62亿元,前三季度共实现盈利142.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65%。

  自创业板设立以来,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创业板公司的经营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相对于2008年大幅增加,创业板公司业绩开始出现分化。不过,大部分具有技术优势的创业板公司仍在逆境中顶住经营压力,业绩依然持续增长。2008年至2010年,创业板公司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9.58%,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38.4%。

  2008年至2010年期间,创业板公司平均毛利率高于同期主板、中小企业板平均毛利率。一批高成长公司涌向创业板市场,如汇川技术新研股份吉峰农机乐视网新大新材等,广泛分布于信息技术、新材料、现代服务业及新能源等新经济领域。

  也有部分创业板公司业绩出现下滑。据Wind统计,2008年至2010年,宝德股份朗科科技北陆药业三家公司营业收入出现负增长,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分别下降14.59%、9.99%和7.78%。

  部分创业板公司业绩下滑趋势进一步扩大。截至10月27日,已披露三季报的创业板公司中,共计76家公司业绩下降。其中,当升科技业绩下降幅度达95.60%,前三季度实现盈利仅98.01万元,康芝药业荃银高科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也分别下降84.82%、82.65%。

  随着业界对A股市场退市制度的讨论深入,直接退市制度有可能在创业板市场实行。未来,少数成长性不足的创业板公司或将面临退市之虞,如何扭转业绩颓势或将成为部分创业板公司时下工作重点。

  一些公司纷纷表示,接下来它们会在推动专利运营、加快新产品上市速度、强化人力资源、展开股权激励等方面努力。

  并购交易达125笔

  上市前,创业企业基本依靠内部积累滚动式发展,对外投资规模小。通过上市,创业板公司发挥金融资源优势,利用收购兼并实现快速发展。

  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发现,截至今年9月30日,267家公司共计募集资金净额1771.15亿元,平均筹资净额6.63亿元,计划募集资金657.74亿元,平均每家公司3个募投项目,平均每个募投项目投入资金超过8000万元。

  两年以来,创业板发生大小并购交易共计125笔,并购总额43.8亿元,平均单笔并购金额超过3500万元,78%的交易为收购股权。实施并购交易最多的是爱尔眼科,先后实施了16笔并购交易,累计交易金额3.2亿元,上市网点从上市前的19家增加到36家,实现了快速扩张、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发展目标。万顺股份拟收购新加坡上市公司,金亚科技拟收购AIM市场的上市公司,开始了创业板跨国并购的有益探索。立思辰等4家公司提出了定向增发股份加现金的方案,开启了创业板股份支付的先河。

  平安证券首席策略研究员王韧认为,在信贷紧缩背景下,巨额超募无疑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带来了资金优势。对于那些具有明确的超募资金使用方向、发展空间更为明确的公司,则可能因为高额超募资金而插上成长的翅膀,实现成长的加速。

(责任编辑:谢伟)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