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惠普这个PC行业的老大声言剥离甚至卖掉PC业务的时候,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MOTO)的重磅新闻炮弹刚刚炸响不久,大多数媒体和同行们还在巨大的爆炸声响中没有完全缓过神儿来,就被快速推到下一个弹坑。不同的是,刚刚经过一个大大的Shock,如此重磅炸弹,已经有意无意被当作一系列行业地震的余波。
实际上,惠普的选择可能具有同样深远、甚至更为深远的含义,毕竟MOTO出售之前已经坠落到手机行业的前5名之外,而惠普至今仍然是行业的魁首。不仅如此,硅谷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自此向前追溯60年,几乎所有的IT巨头们都与IBM、惠普、仙童、AT&T、施乐……有关。而惠普在打印机、存储、服务器等领域布局甚广,其覆盖范围更胜于MOTO,因此引发的连锁反应也可能更大,具有更多的象征意义。
与谷歌收购MOTO充满了罗生门似的猜测不同,关于惠普意图剥离PC部门的说法并不复杂:第一,惠普的PC业务毛利率太低,股东回报率寒酸,学习IBM集中于软件与服务领域,这是资本的逻辑,不难理解;第二,惠普在WebOS领域的投资失误,导致它在平板电脑领域的战略受挫,而传统PC又受到iPad和 iMac的巨大挑战,成长性不足,这是市场的逻辑,也不难理解;第三,最致命的问题在于,行业有太多的人提出,其实这是PC的终结,而更为致命的是,这个观点还是苹果教父乔布斯先提出的,这是苹果的逻辑,是否也是产业生死存亡的必然逻辑?
其实,让我们回顾IT产业的发展史,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简明清晰的路径:从最早的大型机时代,成就了IBM;小型机时代成就了Sun;PC时代成就了惠普和戴尔;互联网时代,成就了苹果;而云计算时代,成就的可能是亚马逊和Facebook。在这个过程中,“信息计算”这个功能按照摩尔定律不断强化,信息计算载体不断从中心向外扩散。
因此,在大型机时代,计算是非常昂贵的,只能由IBM这类的大型机厂商提供计算能力,大企业以B2B方式租用这种计算能力,以瘦客户端方式接入数据计算中心,那是典型的精英时代;而在小型机时代,部分企业则有可能购买,以局域网的方式构建企业级的计算能力,工作站成为企业内部部门的主要信息计算接入点,这个时候,很多企业都可以享受到信息时代的便利了;到了PC时代,这种计算能力进一步从企业中的个别部门扩散到几乎所有人,而且从B2B全面走向了B2C,成为一个“桌面为王”的时代;直到互联网的出现、特别是移动互联网逐步普及的时候,计算能力几乎无处不在,甚至从PC延伸到了智能手机、游戏机、家电……
一代又一代的技术更新,总是让上一代技术淹没于历史长河,与旧有技术一起被埋葬的还有很多曾经非常成功的企业们,无数天才的企业家们,以及让人无比惊叹的成功产品们,真正能够穿越周期的产品、企业和企业家寥寥可数,宛若晨星。
那么,PC注定要被替代了吧?不,我们还需要分析PC本身更为具体的演进历史。
我们进一步聚焦于PC本身的演进进程可以看到,在PC领域早期,最成功的企业是IBM和苹果甚至DEC,因为它们都是将大型机、工作站小型化的先锋,是技术创新的先导,因此,“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它们曾经享受“技术红利”。但是,随着兼容机的出现,康柏、戴尔甚至宏碁都逐步成长为市场的成功代表,这是因为技术壁垒不断降低的情况下,渠道、营销、成本、规模等“市场红利”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而最近10年,全球的PC销量正在出现结构性饱和,欧洲和北美、日本都已经几乎停止增长,所以才会不断出现诸如上网本之类的“伪创新”产品。
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惠普以“消费型笔记本”的市场策略,代替了紧紧追赶的戴尔,稳固了市场第一,后者长期以B2B销售为主;宏碁的崛起也与消费型笔记本的崛起紧密相关;联想近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其实与收购IBM的PC部门关系不大,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市场取得了“结构性增长”……换言之,即使在PC演进的小周期当中,它们也是把握了“结构性增长红利”。所以,当消费型笔记本市场的增长也趋于平缓、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增长也出现减速的时候,几乎所有的PC企业都出现了停滞,不足为奇。
在这种情况下,iPad横空出世了,这是一个在红海市场里硬生生夺取地盘的野蛮人。可是,iPad是PC吗,是笔记本吗,是大号智能手机吗?你怎么去定义它?
这正是问题的核心所在。iPad的核心能力显然不是计算,它没有硬盘可以给你管理,没有Office、PhotoShop等众多复杂的软件,更没有兼容各种外接插件的USB接口。这一方面可以归因于苹果的封闭化策略,但是,更重要的则是因为它的市场定位:这就是一个面向互联网的“消费产品”,而不是“计算产品”,首先是信息获取和信息体验工具,而不是信息计算和信息管理工具。
事实上,IT这种工具从少部分的极客、转移到IT行业从业人员、再转移到普罗大众的过程中,它的计算能力已经在不断淡化了,它的消费功能已经在不断增强了,计算能力一直在“去中心化”,PC一直在消费化。比如,当年很多学生购买PC的动机,并非编程、更非学习,而是游戏。直到有一天,这种技术的金字塔被互联网的洪流彻底冲垮、推平的时候,其实,计算能力已经变成了水、电,分布在网络的各个核心节点,而不需要每个人手里掌握一台计算能力非常强大的个人计算中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未来的云计算中心就是电厂、水站,而最终客户家里未必要保留小发电机,只需要消费类工具。
沿着这个进化路径,我们看到:信息消费能力、信息计算能力、信息存储能力等正在不断分化,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小的模块,主要的裂变方向可能有三类:第一,对于企业级用户,未来很多业务将会建构在私有云之上,因此,相当多的终端将会重新成为“瘦PC”,但是存储、计算能力恐怕还是要局部保留;第二,对于大多数的个人消费者,获取信息、存储信息、信息计算将更多地在云端进行,用不着购买一个计算能力大量冗余的PC,未来的PC会越来越多地成为“云PC”,而且与手机、xPAD之间的壁垒会模糊化;第三,而对于很多细分类型的客户,比如动画设计师、游戏发烧友、程序员等等,它们的PC不但不会消失,恐怕还会进一步强化计算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PC会不会消失,取决于你怎么定义PC;但是,可以肯定的是,PC背后所隐藏的基本功能会裂变、异化、重构。对于未来的PC,我的定义是:Personal information Computer,Personal information Consumer, Personal information Conne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