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柴油荒:垄断者误判下的蛋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王冰凝
2011年10月29日15:06

  屡次出现柴油荒的根源还是资源垄断和对市场判断滞后

  成品油价格刚刚下调不到半个月,国内柴油便出现了大面积紧缺。

  10月26日,据中宇资讯统计,目前国内市场超过1万多家加油站面临着柴油断油的尴尬现状。而据记者从各地成品油市场了解,华北、华南、华中等大部

分地区均出现了“柴油荒”。对于此轮“柴油荒”,中石油中石化和民营油企相互指责。中石化认为此次油荒与民营炼油企业负荷减少相关,但山东地炼人士则认为,油荒主要因两大石油巨头控制销售所致。

  不过,在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崔新生看来,民营油企本身力量薄弱,对市场影响有限,国内成品油屡次出现紧缺的根源还在于资源的完全垄断以及垄断集团对资源的配置滞后于市场规律。

  油荒引发“口水战”

  10月24日,中石化新闻发言人黄文生证实,中石化的柴油库存已不足10日的销售量,11月中石化的炼厂将超负荷运转。

  中石化炼厂人士表示,为解决国内供求矛盾问题,已经开始对相关企业进行鼓励增产。10月份,中石化汽柴油超产奖励幅度分别为440元/吨、710元/吨,较上月上涨36元/吨和16元/吨。

  中石油内部人士就油荒问题告诉记者,中石油从10月份预测到柴油可能将要紧张就已经开始全面增产,目前下属炼厂都在开足马力增产。

  对于目前的油荒,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在金麒麟论坛上表示,为了保障社会成品油供应,中石化正积极炼油,但越炼越亏,炼得多亏得多,民营企业的停产导致中石化压力加大。傅成玉指出,政府为了控制通胀,控制了成品油价格。而我国炼油产能的20%来自地方炼油厂或民营企业。

  黄文生则直指,此次油荒与民营炼油企业负荷减少相关。对于中石化的指责,一山东地炼人士告诉记者,地炼企业实力都很小,还有很多是帮中石化廉价代工,10月8日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调后,确实有部分企业因为批零价格倒挂提高了批发价,但停产只是个别亏损无力经营的生产者,大部分供应还是正常的,对市场影响不大。垄断油源的中石化和中石油对市场把握不准才是根源。

  “油荒结束要到12月初”

  记者从各地成品油市场了解到,因为目前柴油资源紧缺,中石油和中石化为保证零售,中石化多个地区暂停柴油批发销售,中石油则收紧销量,或者与汽油搭配销售。

  据广东成品油市场的信息,因国内柴油短缺,很多贸易商已经很难从中石油和中石化拿到油,而超出国家发改委最高限价销售的现象也很普遍,广东地区柴油甚至达到了9800元/吨的报价。

  10月26日,一山东地炼企业人士告诉记者,最近因为国内柴油整体紧缺和中石油、中石化炼厂控量销售,山东地炼厂家柴油报价均有上涨,仅26日山东地炼各厂家柴油报价就有20-60元/吨的涨幅,地炼柴油价格超过政府限价销售,目前货源尚正常,但由于贸易商进货积极,部分地炼厂家已经断货,资源供应逐渐紧张。

  该人士还告诉记者,为控制通胀,今年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3次加息,导致银行间拆借利率持续走高,高息借贷盛行,国内金融市场资金面趋紧。上半年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国内企业贷款成本增加,加上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同时上涨,企业利润受到挤压,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导致国内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缓,炼油企业生产积极性受挫;与此同时,紧缩的金融政策使成品油贸易商的贷款成本加大,甚至导致部分贸易商资金链断裂出逃,所以6、7月份国际油价走跌的背景下,国内成品油市场的投机需求持续低迷,导致国内成品油生产和进口双方走低。

  “从供应方面来看,本轮油荒要从6月看起,国内市场的实际供应和储存状况在6—9月悄然发生转变。”中宇资讯油品分析师申涛认为,即便两大油企选择在10月份开足马力生产柴油,也不可能在当月立即解决国内零售环节的用油压力,政策、利益的短期诱导无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如果仅从鼓励增产的方面分析油荒结束的时间,最快也要到11月末至12月初之间。

  中东油商来京卖油无果

  在山东地炼企业人士看来,国内油源垄断在石油巨头手中,民营油企根本无资格进口原油和成品油,只有进口燃料油加工,利润微薄,垄断巨头手握资源却不善于配置导致油荒才是问题的根源。

  “上半年成品油销售形势低迷,中石油和中石化从今年6月份以来同时降低了开工率,随后,因为对市场形势预测滞后,从10月开始开足马力生产已经来不及保证供应了。”该人士认为,民营油企所占市场份额太少,又没有原油和成品油进口权,所以根本无力影响市场。

  据统计,目前中石化的炼油能力为2.3亿吨,中石油约为1.8亿吨,地方炼厂产能1.7亿吨,中石化约占全国炼油产能的40%,而中石油和地方炼油厂约占三成。

  大宗商品资讯机构金银岛监测的数据则显示,两大石油公司三季度的炼油开工率大约为77%,较上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左右。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实际上中东有很多油源可以避开中间商直接出口到中国,但却苦于在中国找不到合作者,急需油源的民营油企没有原油和成品油进口权限,而垄断了成品油进口权限的中石化和中石油等巨头却为了垄断利益不肯直接与中东合作。

  “这两年上千的中东人在北京活动,想避开中间商的控制把油直接销售给中国,但中国垄断势力的存在让中东人的努力化为泡影。”崔新生说,民营油企本身力量薄弱,各自为战,加上没有进口权限,没有能力直接获取优惠的油源,但国内垄断集团却因为中间的巨额垄断利益不会直接与中东合作,所以国内成品油屡次出现紧缺的根源还在于资源的完全垄断以及垄断集团对资源的配置滞后于市场规律。

  “淘金”鄂尔多斯京东方不亏了

  本报记者 郎振 北京报道

  争议始终没有离开过A股一只“奇特”的股票京东方A(000725.SZ),现在麻烦又来了。

  京东方A 10月25日晚间公告称,因公司发展战略需要,公司控股子公司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方光电”)拟协议转让所持鄂尔多斯市京东方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方能源”)全部80%的股权,转让价共计36亿元。在京东方此前公布的三季度业绩预告中显示,预计前三季度亏损额达到21亿元至23亿元,而这次转让后,京东方或许就不亏了。

  两个月净赚36亿

  煤炭,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都极具诱惑,显然京东方也不例外。

  过去数年当中,京东方始终处于“越亏越投、越投越亏”的怪圈当中,而且还可以频频得到地方政府的“赞助”。从2003年上马5代线获得北京市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到成都4.5代线、合肥6代线和北京8代线获得三地政府国资入股超过百亿元。但是,这次“赞助”京东方的鄂尔多斯却明显不同,因为鄂尔多斯当地政府并没有在京东方的投资中占有任何股权,而是将10亿吨煤炭探矿权拱手相让。

  今年8月,京东方以在鄂尔多斯建设投资额达220亿元的AM-OLED生产线的承诺,从当地政府获配10亿吨煤炭探矿权。此后,京东方旗下成立了京东方能源和淏盛能源两家公司作为其在鄂尔多斯所获10亿吨煤炭探矿权的具体获配单位。

  让京东方与鄂尔多斯一拍即合的是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资源管理的意见》(内政发【2009】50号)。记者查阅文件后发现,“一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以上的新建大型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项目”和“装备制造、高新技术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每20亿元配置煤炭1亿吨”。

  根据北京天健兴业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的《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配置给京东方科技集团煤炭资源价值咨询报告》(天咨报字(2011)81号)报告,拟配置给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鄂尔多斯市京东方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的首期4.5亿吨煤炭资源参考价值为人民币44.33亿元,而整个10亿吨煤炭的总市场评估价值为98.55亿元。

  但是,对于去年就已经巨亏逾20亿元的京东方来说,并没有心思来开采煤矿。

  京东方公告显示,京东方光电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将其所持京东方能源60%的股权转让给北京工业发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工业公司”),成交价格为27亿元;将所持京东方能源公司20%的股权转让给昊华能源(601101.SH),成交价格为9亿元。

  京东方能源是京东方拟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配置的AM-OLED项目10亿吨煤炭资源(首期4.5亿吨)配置到名下而设立的控股公司。京东方控股子公司京东方光电拥有其80%股权,京东方直接控股20%。

  而划归京东方能源公司的4.5亿吨煤炭资源,目前还在等待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的审批及核发探矿权证,京东方能源公司尚未取得最终权属证明。因此,有业界人士对转让的合法性表现出了质疑。

  京东方副总裁兼新闻发言人张宇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转让并不是问题,是合理的。

  如果京东方能够顺利获得上述36亿元资金的话,无疑将对其今年业绩产生重要影响。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协议生效后十个工作日内,昊华能源将20%股权转让价款中的6.5亿元汇给京东方,工业公司将60%股权转让价款中的13.501亿元汇给京东方,而剩余款项,都将不晚于2012年9月30日移交给京东方。按此计算,京东方获得的第一笔资金将为20.001亿元。

  对于前三季度亏损额约为21亿~23亿元的京东方来说,20亿的资金补充将对其扭转今年亏损产生重要影响。

  OLED前景未卜

  一位不愿具名的家电业界人士对记者分析,京东方在鄂尔多斯的投资计划是220亿元,“即便是鄂尔多斯配给京东方的10亿吨煤炭全部用于转让,后者也仅能得到100亿元,后续的资金压力仍将十分巨大。”

  对此,张宇对《华夏时报》表示,后续资金将会通过银团贷款的方式来解决,具体方案目前不方便透露。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京东方和鄂尔多斯签署协议后就开始着手项目的建设工作,一点都没有拖延,”张宇告诉记者,“现在打地基的工作已经差不多了,因为鄂尔多斯的天气原因,过了10月份就会上冻,我们一直在加紧施工。”

  尽管京东方已经在OLED现象技术上开始了大力投入,但是OLED仍旧没有得到业界的一致认可。

  TCL集团(000100.SZ)董事局主席李东生此前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曾表示,目前OLED技术在小屏的应用中已经相对较多,但在大屏幕上还存在很多技术瓶颈。“OLED的技术基础是TFT-LCD,因此也是最有可能的替代技术,但是目前技术何时成熟还没有时间表,现在所有的积累都是为以后打基础。”

  据记者了解,TCL将会在华星光电8.5代线项目内建设一条4.5代OLED试验线,明年下半年就可以进行生产,但仅仅是试验性质的,不会大规模进行生产。

  家电专家刘步尘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也表示了对京东方5.5代AM-OLED生产线的担忧。“京东方首先要面临的是技术上的各种难关,项目正式投产之后,专利费用可能是制约其成本的重要原因。”

  但张宇告诉记者,并不担心OLED项目的专利问题,“我们在成都的4.5代线已经基本改造完成了,并且北京OLED实验室的研发工作也一直在紧张进行当中,技术储备并不是问题。”

  据记者了解,AM-OLED面板作为液晶的替代技术,目前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领域已经开始部分替代液晶面板。张宇也对记者分析,显示技术的这一轮升级中,台湾地区面板商的布局太慢了,相反大陆的面板企业这次似乎赶在了前面。

  记者统计后发现,目前成都长虹虹视、昆山维信诺、顺德彩虹等已经在中小尺寸OLED领域布局。

  刘步尘告诉《华夏时报》,如果说液晶面板领域中国的企业至少有5年的差距,如今在OLED领域京东方5.5代线如果顺利投产,其与三星的差距只有3年时间,而且要早于台湾地区的面板企业。

  “一方面,由于行业整体产能扩张导致的价格战可能会制约京东方OLED项目的发展前景,”刘步尘认为,“还有一点就是,鄂尔多斯有的是煤炭等能源,并没有电子制造业的基础,京东方如何进行配套的问题则更为严重。”

  山钢重组有“试点”撑腰 日钢还是道坎

  本报记者 郑重 济南报道

  “除了省长姜大明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以外,还有两位常委副省长出任副组长,足见山东省政府对这次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工作的重视。”10月26日下午,山东省政府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近日,国务院已经批复山东作为全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唯一试点省份。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山东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方案》,“十二五”期间,山东将加快压缩济钢、莱钢、日钢、青钢等落后产能1000万吨以上,沿海钢铁产能占比提高到43%以上,钢铁冶炼企业由21家减至5至6家。

  在上述官员看来,整个调整的关键还在于山东钢铁集团(以下简称“山钢集团”)重组日照钢铁集团(以下简称“日钢集团”)的重组。

  七成钢企将被重组

  “此次将山东作为全国唯一试点省份,主要是因为其结构调整的要求最为迫切。”在我的钢铁网分析师看来,虽然山东是我国排名第三的钢铁大省,但长期以来属于粗放型发展,辖区内钢铁厂装备水平较低,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较弱。

  数据显示,山东辖区内只有三个千万吨级的钢铁企业,而这些钢铁厂在全国来看,产能排名都进不了前五。

  根据“试点方案”,山东钢铁冶炼企业将由21家减至5-6家,这意味着未来5年内七成钢铁企业将被重组。

  “今年山钢集团将按期完成淘汰9座高炉、2座电炉,以及减少炼铁产能415万吨、炼钢产能40万吨的任务。日后,将择机实施第二阶段压缩内陆产能的任务。”山钢集团董事长邹仲琛在省政府召开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调度会议上透露。

  根据方案,青岛钢铁一方面作为日照钢铁精品基地的产品深加工企业,建设高档次冷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生产线,一方面整体搬迁至胶南,实现沿海布局。对于石横特钢、泰山钢铁、潍坊钢厂等中小型钢铁企业,严禁扩大生产规模,积极发展特色产品。对于日钢集团,则重点淘汰落后产能,主要生产中型H型钢、棒材、中宽带等产品。

  据了解,山东省财政已安排专项资金7000万元,对省内钢企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和30万吨及以下炼钢转(电)炉所发生的职工安置、生产线拆除等费用给予补助。

  日照钢铁精品基地成重点

  根据试点方案,由山东钢铁集团重组日照钢铁集团,分阶段淘汰日钢落后产能,并在日钢现有产区基础上建设千万吨级钢铁精品基地。压缩节余下的1000万吨产能指标,将主要用于建设日照精品钢基地,形成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产能。

  据介绍,该基地规模将为2135万吨,项目将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热轧、冷轧动态控制等生产工艺,主要产品定位于国内短缺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成后,将使山东高档钢材比例达到30%以上,吨钢综合能耗、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9年分别降低3.9%、47.4%以上。

  “把精品钢基地建在日照,每吨钢铁仅运输成本就能节约200多元。仅此一项,日照精品钢基地建设就能在市场中占尽机遇。”国泰证券高级分析师吕爱文分析,日照港是我国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铁矿石吞吐量居全国十大港口之首,煤炭吞吐量居全国第二。日照淡水资源丰富,电力供应充足,环境容量大,城市依托条件好,是建设钢铁精品基地的优良选址。

  根据方案,山东还作出了将青岛钢铁集团整体搬迁至胶南的安排,冀望青钢借搬迁之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使沿海钢铁产能由2009年的不足20%提高到43%以上。

  重组日钢还是难题

  在前述山东省政府官员看来,对于山东来说,结构调整能否顺利推进还要看山钢集团重组日钢集团能否顺利。

  2010年8月30日,双方签订第二份重组协议,重组将以一次性收购日照钢铁及关联公司资产的方式完成,山钢集团一次性收购日照钢铁及关联公司资产后,日钢集团获得的庞大资本,或将投向日钢集团所在地日照市的城市建设和旅游业。但收购一直没有下文,到底是价格分歧还是山钢集团本身资金问题尚不得而知。

  此次国务院批复的试点方案似乎又让山钢集团看到了曙光。据当地媒体报道,山钢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推进日照精品钢基地建设是山东钢铁产业大调整的重要举措,也已进入国家产业大盘,不可能发生动摇。如今,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方案》,明确“由山东钢铁集团重组日照钢铁公司”。

  该报道称,目前重组的各项基础工作已基本就绪,只待“山钢集团修改完善《日照钢铁精品基地项目申请报告》并上报国家发改委获批”,以及项目评估论证、土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全部完成后,新的重组方案即可浮出水面。

  但日钢集团一位不愿具名的高管在10月26日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并不了解实际情况,“日钢的各项业务一直按既定计划进行着”。

(责任编辑:姜炯)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